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脉冲强光与硫酸二乙酯诱变选育保加利亚乳杆菌高产胞外多糖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4页
    1.1 保加利亚乳杆菌及其胞外多糖概述第16-18页
        1.1.1 保加利亚乳杆菌第16页
        1.1.2 保加利亚乳杆菌胞外多糖简介第16页
        1.1.3 保加利亚乳杆菌多糖的生理功能第16-17页
        1.1.4 保加利亚乳杆菌多糖的应用第17-18页
    1.2 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研究现状第18-21页
        1.2.1 化学诱变育种第18-19页
        1.2.2 物理诱变育种第19-20页
        1.2.3 复合诱变第20页
        1.2.4 生物诱变育种第20页
        1.2.5 不同诱变育种方法对比第20-21页
    1.3 脉冲强光概述第21-22页
        1.3.1 脉冲强光简介第21页
        1.3.2 脉冲强光诱变育种第21-22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第22-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页
        1.4.2 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两种诱变方法诱变条件的确定及突变株选育第24-41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材料与仪器第24-25页
        2.2.1 实验菌株第24页
        2.2.2 材料与试剂第24-25页
        2.2.3 仪器与设备第25页
    2.3 测定方法第25-27页
        2.3.1 菌落计数第25-26页
        2.3.2 苯酚硫酸法第26-27页
    2.4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4.1 菌株的活化第27页
        2.4.2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27页
        2.4.3 菌悬液的制备第27页
        2.4.4 脉冲强光诱变处理第27-28页
        2.4.5 硫酸二乙酯诱变处理第28页
        2.4.6 高产多糖菌株的选育第28页
        2.4.7 高产多糖突变株的筛选第28-29页
        2.4.8 遗传稳定性的测定第29页
    2.5 结果分析第29-39页
        2.5.1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29-30页
        2.5.2 脉冲强光诱变单因素实验第30-32页
        2.5.3 脉冲强光最佳诱变条件的确定第32-33页
        2.5.4 硫酸二乙酯诱变单因素实验第33-36页
        2.5.5 硫酸二乙酯最佳诱变条件的确定第36-37页
        2.5.6 高产多糖突变株的诱变选育第37-39页
        2.5.7 遗传稳定性研究第39页
    2.6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39-41页
第三章 高产突变株的性能研究第41-49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材料与仪器第41-42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41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41-42页
    3.3 实验方法第42-43页
        3.3.1 突变株益生性能的测定第42页
        3.3.2 突变株发酵性能的研究第42-43页
    3.4 结果分析第43-48页
        3.4.1 突变株益生性能的研究第43-45页
        3.4.2 发酵性能测定第45-48页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8-49页
第四章 突变株多糖性质的初步测定第49-62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材料与试剂第49-50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49-50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50页
    4.3 实验方法第50-54页
        4.3.1 粗多糖的制备第50页
        4.3.2 突变株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第50-53页
        4.3.3 突变株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第53-54页
    4.4 结果分析第54-61页
        4.4.1 三种多糖理化性质对比第54-55页
        4.4.2 傅里叶红外分析第55-56页
        4.4.3 菌株多糖扫描电镜的测定第56-57页
        4.4.4 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第57-61页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1-62页
第五章 两种诱变方法诱变机理的初步研究第62-71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材料与仪器第62-63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62-63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63页
    5.3 实验方法第63-65页
        5.3.1 RAPD分析第63-64页
        5.3.2 SDS-PAGE分析第64-65页
    5.4 结果分析第65-69页
        5.4.1 菌株DNA的提取第65页
        5.4.2 RAPD-PCR图谱分析第65-68页
        5.4.3 SDS-PAGE蛋白分析第68-69页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致谢第82-83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覆盖园林废弃物对景观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虫侵染程度对血红铆钉菇营养、风味及体外抗氧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