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常用调味品论文

调味绿茶酱的制作工艺及产品特性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1 超微绿茶粉概述第12页
        1.1.1 超微绿茶粉的营养成分及价值第12页
        1.1.2 超微绿茶粉的应用现状第12页
    1.2 调味酱的概述第12-14页
        1.2.1 调味酱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4页
        1.2.2 调味酱的发展趋势第14页
    1.3 酱食品流变学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1 食品流变学研究概述第14页
        1.3.2 酱体食品流变学研究进展第14-16页
2 引言第16-18页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
    2.2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3 材料与方法第18-29页
    3.1 试验材料及设备第18-19页
        3.1.1 试验材料第18-19页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19页
    3.2 单一增稠剂的选择及浓度确定第19-21页
        3.2.1 魔芋精粉最佳浓度确定第19页
        3.2.2 黄原胶最佳浓度确定第19页
        3.2.3 海藻酸钠最佳浓度确定第19-20页
        3.2.4 瓜尔胶最佳浓度确定第20页
        3.2.5 单一增稠剂品质的评定方法第20-21页
            3.2.5.1 质构分析第20-21页
            3.2.5.2 感官评价第21页
    3.3 增稠剂复配试验设计第21-22页
        3.3.1 .共混胶体制备第21-22页
        3.3.2 复配胶体的质构分析第22页
    3.4 实验工艺流程及要点第22-23页
        3.4.1 工艺流程第22页
        3.4.2 操作要点第22-23页
    3.5 调味绿茶酱最优配方研究第23-25页
        3.5.1 单因素试验第23页
            3.5.1.1 瓜尔豆胶和魔芋精粉的复配粉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品质的影响第23页
            3.5.1.2 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品质的影响第23页
            3.5.1.3 有机酸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品质的影响第23页
            3.5.1.4 白砂糖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品质的影响第23页
        3.5.2 响应面法优化调味绿茶酱配方第23-24页
        3.5.3 调味绿茶酱品质的评定方法第24-25页
            3.5.3.1 质构分析第24页
            3.5.3.2 感官评定第24页
            3.5.3.3 数据分析第24-25页
    3.6 调味绿茶酱杀菌条件研究第25页
    3.7 调味绿茶酱流变特性研究第25-26页
        3.7.1 调味绿茶酱的流体类型第25页
            3.7.1.1 幂律方程第25页
        3.7.2 调味绿茶酱的触变性第25-26页
        3.7.3 温度对调味绿茶酱黏性的影响第26页
            3.7.3.1 Arrhenius方程第26页
        3.7.4 频率扫描特性研究第26页
        3.7.5 市售调味酱与调味绿茶酱对比第26页
    3.8 理化指标测定第26-29页
        3.8.1 水分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3.8.2 灰分含量的测定第27页
        3.8.3 总酸含量的测定第27页
        3.8.4 总糖含量的测定第27页
        3.8.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第27-28页
        3.8.6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第28页
        3.8.7 总多酚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9-49页
    4.1 单一增稠剂浓度确定第29-32页
        4.1.1 魔芋精粉最佳浓度确定第29页
        4.1.2 黄原胶最佳浓度确定第29-30页
        4.1.3 海藻酸钠最佳浓度确定第30-31页
        4.1.4 瓜尔胶最佳浓度范围的确定第31-32页
        4.1.5 单一食用胶浓度范围最终确定第32页
    4.2 魔芋精粉分别与黄原胶、海藻酸钠、瓜尔胶复配结果对比第32-35页
        4.2.1 魔芋精粉与海藻酸钠复配第32-33页
        4.2.2 魔芋精粉与瓜尔胶复配第33-34页
        4.2.3 魔芋精粉与黄原胶复配第34-35页
    4.3 调味绿茶酱最优配方的确定第35-40页
        4.3.1 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35-37页
            4.3.1.1 瓜尔豆胶和魔芋精粉的复配粉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感官品质的影响第35页
            4.3.1.2 超微绿茶粉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感官品质的影响第35-36页
            4.3.1.3 有机酸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感官品质的影响第36页
            4.3.1.4 白砂糖添加量对调味绿茶酱感官品质的影响第36-37页
        4.3.2 响应面法优化调味绿茶酱中各因素的调配第37-39页
        4.3.3 配方优化条件下的模型验证第39-40页
        4.3.4 调味绿茶酱的配方的确定结果第40页
    4.4 调味绿茶酱杀菌条件的确定结果第40-41页
    4.5 调味绿茶酱流变结果与讨论第41-47页
        4.5.1 调味绿茶酱的流变类型的确定第41-42页
        4.5.2 调味绿茶酱的触变性第42-43页
        4.5.3 温度对调味绿茶酱黏性的影响第43-45页
        4.5.4 调味绿茶酱的动态流变学特性测定第45-46页
        4.5.5 调味绿茶酱与市售调味酱的性质对比第46-47页
    4.6 调味绿茶酱理化性质分析第47-49页
5 讨论第49-50页
6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元集群编码与方向判别的高阶相关性最大熵模型
下一篇: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J7-2的表层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