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林蛙卵油的营养成分和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1.1 林蛙 | 第11页 |
1.1.2 林蛙卵油的营养成分 | 第11-12页 |
1.1.3 林蛙卵油的生理功能 | 第12-13页 |
1.2 林蛙卵油的提取工艺 | 第13-15页 |
1.2.1 溶剂提取法 | 第13页 |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3-14页 |
1.2.3 微波提取法 | 第14页 |
1.2.4 超声波法 | 第14-15页 |
1.3 脱除胆固醇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胆固醇的生理功能 | 第15页 |
1.3.2 胆固醇的危害 | 第15-16页 |
1.3.3 脱胆固醇技术的研究发展 | 第16-18页 |
1.4 林蛙卵油降脂活性概述 | 第18-21页 |
1.4.1 高血脂症的概念与分类 | 第18-19页 |
1.4.2 高血脂的危害与防治 | 第19页 |
1.4.3 降血脂的活性成分 | 第19-21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林蛙卵油的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23-40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超声波法辅助提取林蛙卵油 | 第24-25页 |
2.2.2 微波法辅助提取林蛙卵油 | 第25-26页 |
2.2.3 微波法提取林蛙卵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26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2.3.1 超声波法在不同条件下对林蛙卵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29页 |
2.3.2 微波法在不同条件下对林蛙卵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9-36页 |
2.3.3 林蛙卵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林蛙卵油中脱除胆固醇工艺条件优化 | 第40-53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0-4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40-41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林蛙卵油中胆固醇 | 第42页 |
3.2.2 硅胶、活性炭吸附法脱除胆固醇 | 第42-43页 |
3.2.3 β-CD包埋法脱除胆固醇 | 第43页 |
3.2.4 接枝β-CD法脱除胆固醇 | 第43页 |
3.2.5 联合沉淀法脱除胆固醇 | 第43页 |
3.2.6 优化胆固醇脱除条件 | 第43页 |
3.2.7 脱除胆固醇后的林蛙卵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43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43-44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52页 |
3.3.1 胆固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3.3.2 林蛙卵油中胆固醇的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3.3.3 胆固醇脱除方法比较 | 第45-47页 |
3.3.4 β-CD浓度对胆固醇脱除率的影响 | 第47页 |
3.3.5 反应温度对胆固醇脱除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6 料液比对胆固醇脱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7 反应时间对胆固醇脱除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8 脂肪酸含量变化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林蛙卵油降血脂活性研究 | 第53-64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3-54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2.1 动物实验 | 第54-55页 |
4.2.2 血脂指标测定 | 第55页 |
4.2.3 肝组织HE染色 | 第55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55-56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4.3.1 林蛙卵油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大鼠的生理学指标观察 | 第57-59页 |
4.3.3 大鼠在实验过程中血脂指标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4 肝组织切片观察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6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64页 |
5.2 创新点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