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问题提出 | 第10-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4 研究假设 | 第13-14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2.1 关于择校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 2.1.1 择校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 2.1.2 择校现象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2.2 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 2.2.1 学业自我概念的含义 | 第16页 |
| 2.2.2 学业自我概念的作用 | 第16页 |
| 2.2.3 学业自我概念的测量 | 第16-17页 |
| 2.2.4 学业自我概念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2.3 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的“大鱼小池”效应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 2.3.1 “大鱼小池”效应的含义 | 第19页 |
| 2.3.2 “大鱼小池”效应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 2.3.3 “大鱼小池”效应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2.3.4 “大鱼小池”效应研究对择校研究的启示 | 第21-23页 |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3页 |
| 3.2 研究工具 | 第23-24页 |
| 3.2.1 自编学生基本情况问卷 | 第23页 |
| 3.2.2 自我描述问卷 | 第23-24页 |
| 3.2.3 艾森克(EPQ)问卷儿童版 | 第24页 |
| 3.3 施测程序 | 第24页 |
| 3.4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5-35页 |
| 4.1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大鱼小池”效应 | 第25-28页 |
| 4.1.1 被试学业成绩和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 4.1.2 农村初中和县城初中平均学业水平比较 | 第26页 |
| 4.1.3 同等学业水平择校与非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比较 | 第26-28页 |
| 4.2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年级效应 | 第28-29页 |
| 4.3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个体差异 | 第29-35页 |
| 4.3.1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性别差异 | 第29-30页 |
| 4.3.2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的个性特征差异 | 第30-35页 |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5-40页 |
| 5.1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大鱼小池”效应 | 第35页 |
| 5.2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大鱼小池”效应的年级效应 | 第35-36页 |
| 5.3 择校生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大鱼小池”效应的个体差异 | 第36-37页 |
| 5.4 教育建议 | 第37-38页 |
| 5.4.1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教育环境 | 第37页 |
| 5.4.2 学校应创建良好的社会比较氛围 | 第37-38页 |
| 5.4.3 应重视个体差异在学业自我概念发展中的作用 | 第38页 |
| 5.5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38-4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 附录 | 第46-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