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以《观沧海》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初中古诗词教学微课设计与开发的基础 | 第13-18页 |
2.1 微课的含义 | 第13页 |
2.2 微课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3-14页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3 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2.3.1 教师的教学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2.3.2 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2.4 初中古诗词“微课”化的需求 | 第17-18页 |
2.4.1 克服了古诗词内容太过抽象的困难 | 第17页 |
2.4.2 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 第17页 |
2.4.3 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 第17-18页 |
第3章《观沧海》微课的设计 | 第18-24页 |
3.1 微课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8页 |
3.1.1 启发性原则 | 第18页 |
3.1.2 针对性原则 | 第18页 |
3.1.3 有效性原则 | 第18页 |
3.2 微课设计的策略 | 第18-19页 |
3.2.1 兴趣培养的策略 | 第18-19页 |
3.2.2 情境创设的策略 | 第19页 |
3.2.3 情感生成的策略 | 第19页 |
3.2.4 PPT设计的策略 | 第19页 |
3.3《观沧海》微课的设计 | 第19-24页 |
3.3.1 前期分析 | 第19-20页 |
3.3.2 教学设计 | 第20-21页 |
3.3.3 脚本设计 | 第21-24页 |
第4章《观沧海》微课的开发 | 第24-35页 |
4.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24页 |
4.2 微课的录制 | 第24-29页 |
4.3 微课的编辑与生成 | 第29-32页 |
4.3.1 微课的编辑 | 第29-30页 |
4.3.2 微课的生成 | 第30-32页 |
4.4 微课的测试与发布 | 第32-33页 |
4.5 微课的应用与评价 | 第33-35页 |
4.5.1 微课的应用 | 第33页 |
4.5.2 评价微课 | 第33-3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5-3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5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