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连词“和”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现代汉语连词“和”的研究 | 第8-9页 |
1.2.2 连词“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3.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10页 |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0-11页 |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及语料说明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连词“和”的句法特征 | 第12-17页 |
2.1 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 | 第12-14页 |
2.1.1 句法特征一 | 第12-13页 |
2.1.2 句法特征二 | 第13页 |
2.1.3 句法特征三 | 第13-14页 |
2.1.4 句法特征四 | 第14页 |
2.1.5 句法特征五 | 第14页 |
2.2 表示选择关系 | 第14-17页 |
2.2.1 句法特征六 | 第15页 |
2.2.2 句法特征七 | 第15-17页 |
第三章 留学生使用连词“和”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17-25页 |
3.1 连词“和”的遗漏和缺失 | 第17-19页 |
3.2 连词“和”的误加 | 第19-21页 |
3.2.1 逗号后分句开头连词“和”的误加 | 第19-20页 |
3.2.2 动词性谓语之间连词“和”的误加 | 第20-21页 |
3.3 连词“和”的误用 | 第21-25页 |
3.3.1 语义的误用 | 第21-23页 |
3.3.2 语法的误用 | 第23-25页 |
第四章 留学生使用连词“和”偏误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4.1 学习主体所造成的偏误 | 第25-27页 |
4.1.1 母语的负迁移 | 第25-26页 |
4.1.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26页 |
4.1.3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不当 | 第26-27页 |
4.2 教学主体所造成的偏误 | 第27-29页 |
4.2.1 教学主体的教学策略不当 | 第27页 |
4.2.2 教学主体的教学缺乏针对性 | 第27-29页 |
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连词“和”的教学策略探讨 | 第29-32页 |
5.1 明确连词“和”的使用规则 | 第29页 |
5.2 注重连词“和”与相关连词的区别教学 | 第29-30页 |
5.3 善于运用“对比法”进行比较研究 | 第30-32页 |
5.3.1 母语的学习经验 | 第30-31页 |
5.3.2 “对比法”的使用 | 第31-3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32-34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32页 |
6.2 本文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6.3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