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第9-10页
        1.1.1 研究对象第9页
        1.1.2 研究范围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单双音节同义词研究现状综述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12-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2 语料来源第13-15页
第2章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关系类型第15-23页
    2.1 关系类型第15-17页
        2.1.1 一对一第15页
        2.1.2 一对多第15-16页
        2.1.3 多对一第16-17页
    2.2 对《大纲》中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分级考察第17-20页
        2.2.1 甲级单音节动词及其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的对应关系第17-18页
        2.2.2 级单音节动词及其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的对应关系第18-19页
        2.2.3 丙级单音节动词及其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的对应关系第19-20页
        2.2.4 丁级单音节动词及其对应的同素同义双音节动词的对应关系第20页
    2.3 对《大纲》中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分级考察情况的分析第20-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3页
第3章 留学生习得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偏误分析第23-39页
    3.1 关于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使用与教学的调查第23-26页
        3.1.1 调查目的第23页
        3.1.2 调查对象第23页
        3.1.3 调查方法第23-24页
        3.1.4 调查结果和分析第24-26页
    3.2 偏误类型第26-32页
        3.2.1 韵律错误第26-28页
        3.2.2 语义偏误第28-29页
        3.2.3 句法功能方面的偏误第29-32页
    3.3 留学生在使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时产生偏误的原因第32-37页
        3.3.1 学习者自身的原因第32-34页
        3.3.2 教材的原因第34-36页
        3.3.3 教师的原因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4章 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教学的建议第39-49页
    4.1 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教学方法的建议第39-45页
        4.1.1 对比分析法第39-42页
        4.1.2 总结联想法第42-44页
        4.1.3 精讲多练法第44-45页
    4.2 对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第45-47页
        4.2.1 教材释义的改进第45-46页
        4.2.2 词汇重现率的增加第46页
        4.2.3 纳入语法讲解的板块第46页
        4.2.4 课后练习设置第46-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结语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附录1:学生问卷第53-55页
附录2:教师问卷第55-57页
致谢第57-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语“越字句”分析
下一篇: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