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新HSK一本通3级》教材词汇统计与对比分析 | 第13-24页 |
2.1 《新HSK一本通3级》教材与考试简介 | 第13-14页 |
2.1.1 教材内容特点及意义 | 第13-14页 |
2.1.2 汉语水平考试简介 | 第14页 |
2.2 《新HSK一本通3级》词类统计 | 第14-19页 |
2.2.1 实词统计 | 第14-18页 |
2.2.2 虚词统计 | 第18页 |
2.2.3 词类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2.3 《新HSK一本通3级》与大纲词汇对比 | 第19-24页 |
2.3.1 教材与大纲词汇对比 | 第20-21页 |
2.3.2 词汇对比分析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新HSK一本通3级》词汇教学方法 | 第24-34页 |
3.1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与主要方法 | 第24-25页 |
3.2 名词教学法 | 第25-27页 |
3.2.1 直接展示法 | 第25-26页 |
3.2.2 字本位教学法 | 第26-27页 |
3.3 动词教学法 | 第27-29页 |
3.3.1 准确释义法 | 第27-28页 |
3.3.2 类聚法 | 第28-29页 |
3.4 形容词教学法 | 第29-31页 |
3.4.1 反义词比较法 | 第29-30页 |
3.4.2 联想法 | 第30-31页 |
3.5 其他类词汇教学法 | 第31-34页 |
3.5.1 情景法 | 第31-32页 |
3.5.2 同类列举 | 第32页 |
3.5.3 造句练习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词汇分类教学设计 | 第34-51页 |
4.1 教学对象分析 | 第34-35页 |
4.2 名词教学设计 | 第35-39页 |
4.2.1 《一周的活动》教案 | 第35-36页 |
4.2.2 《一周的活动》名词教学设计 | 第36-39页 |
4.3 动词教学设计 | 第39-43页 |
4.3.1 《行动与方式》教案 | 第40-41页 |
4.3.2 《行动与方式》动词教学设计 | 第41-43页 |
4.4 形容词教学设计 | 第43-46页 |
4.4.1 《句意理解》教案 | 第43-44页 |
4.4.2 《句意理解》形容词教学设计 | 第44-46页 |
4.5 副词教学设计 | 第46-51页 |
4.5.1 《副词选择》教案 | 第46-47页 |
4.5.2 《副词选择》副词教学设计 | 第47-51页 |
第五章 教学反馈与分析 | 第51-63页 |
5.1 教学反馈 | 第51-56页 |
5.1.1 教学观察反馈 | 第51-52页 |
5.1.2 交流访谈反馈 | 第52-53页 |
5.1.3 试卷问题反馈 | 第53-56页 |
5.2 教学反思 | 第56-59页 |
5.2.1 课堂与学生管理反思 | 第56-57页 |
5.2.2 词汇教学反思 | 第57-58页 |
5.2.3 课后测试成绩反思 | 第58-59页 |
5.3 教学改进 | 第59-63页 |
5.3.1 教学管理改进 | 第59-60页 |
5.3.2 词汇教学改进 | 第60-61页 |
5.3.3 应试技巧及策略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语、不足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语 | 第63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6.3 未来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试卷 | 第68-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