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生菜的简要概述 | 第13-14页 |
2 莲藕的简要概述 | 第14-15页 |
3 鲜切蔬菜的主要研究 | 第15-18页 |
3.1 鲜切蔬菜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 第15-16页 |
3.2 鲜切蔬菜在加工及流通过程中的变化 | 第16-17页 |
3.3 鲜切蔬菜常见易感染致病微生物的研究 | 第17-18页 |
4 鲜切蔬菜的品质控制 | 第18-21页 |
4.1 低温贮藏 | 第18-19页 |
4.2 次氯酸钠杀菌技术 | 第19-20页 |
4.3 防腐剂的限定使用 | 第20-21页 |
5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销售期间鲜切蔬菜的安全性分析 | 第2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1.1 材料 | 第27-2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1.2.6 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2.1 菌落总数 | 第32-33页 |
2.2 大肠菌群数 | 第33-34页 |
2.3 单增李斯特氏菌 | 第34-35页 |
2.4 亚硝酸盐 | 第35页 |
2.5 亚硫酸盐 | 第35-36页 |
2.6 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 | 第36-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模拟加工及贮藏期间鲜切生菜和莲藕安全性和品质变化研究 | 第43-73页 |
第一节 模拟加工和贮藏期间鲜切生菜安全性和品质变化研究 | 第43-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1.1 材料 | 第43-4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2.1 菌落总数 | 第47-49页 |
2.2 大肠菌群数 | 第49-50页 |
2.3 单增李斯特菌 | 第50页 |
2.4 亚硝酸盐含量 | 第50-51页 |
2.5 呼吸速率 | 第51-52页 |
2.6 色差 | 第52-53页 |
2.7 抗坏血酸(AA)含量 | 第53页 |
2.8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 | 第53-54页 |
2.9 丙二醛含量 | 第54-55页 |
2.10 感官评定 | 第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4 本节总结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模拟加工和贮藏期间鲜切莲藕安全性和品质变化研究 | 第57-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1.1 材料 | 第5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2.1 菌落总数 | 第59-60页 |
2.2 大肠菌群数 | 第60-62页 |
2.3 单增李斯特菌 | 第62页 |
2.4 亚硝酸盐含量 | 第62-63页 |
2.5 呼吸速率 | 第63-64页 |
2.6 色差 | 第64页 |
2.7 抗坏血酸(AA)含量 | 第64-65页 |
2.8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 | 第65-66页 |
2.9 丙二醛含量 | 第66页 |
2.10 感官评定 | 第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4 本节总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全文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