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现状调查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前言第11-13页
2 研究综述第13-23页
    2.1 心理弹性的概念第13-14页
    2.2 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第14-18页
        2.2.1 补偿模型第14页
        2.2.2 生态系统理论模型第14-15页
        2.2.3 发展模型第15-16页
        2.2.4 过程模型第16页
        2.2.5 动态模型第16页
        2.2.6 Kumpfer的心理弹性框架第16-18页
    2.3 影响心理弹性的因素第18-21页
        2.3.1 危险因子第18页
        2.3.2 保护因子第18-20页
        2.3.3 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的交互作用第20-21页
    2.4 心理弹性测量第21-23页
        2.4.1 国外心理弹性测量工具第21页
        2.4.2 国内心理弹性的主要测量工具第21-23页
3 问题提出和研究设计第23-25页
    3.1 问题的提出第23页
    3.2 研究意义第23-24页
    3.3 研究设计第24-25页
        3.3.1 研究对象第24页
        3.3.2 研究方法第24页
        3.3.3 研究过程第24-25页
4 研究一 关于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结构成分的研究第25-28页
    4.1 研究目的第25页
    4.2 研究方法第25页
    4.3 研究对象第25页
    4.4 研究过程第25-28页
        4.4.1 内容的确定第25页
        4.4.2 选择访谈对象第25-26页
        4.4.3 访谈提纲的编制第26页
        4.4.4 正式访谈第26页
        4.4.5 因素编码第26-27页
        4.4.6 研究结果第27-28页
5 研究二 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第28-31页
    5.1 研究目的第28页
    5.2 施测对象第28页
    5.3 研究假设第28页
    5.4 初测问卷编制过程第28-31页
        5.4.1 问卷题目分析第28-30页
        5.4.2 效度、信度分析第30-31页
6 研究三 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现状与特征的研究第31-33页
    6.1 问卷调查对象第31页
    6.2 研究工具第31页
    6.3 数据分析方法第31页
    6.4 调查过程第31页
    6.5 研究结果第31-33页
        6.5.1 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的总体状况第31页
        6.5.2 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在学生背景变量上的差异第31-33页
7 讨论第33-37页
    7.1 自编的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结构分析第33页
        7.1.1 问卷的信度第33页
        7.1.2 问卷的结构效度第33页
    7.2 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的整体水平分析第33-35页
        7.2.1 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的整体状况分析第33-34页
        7.2.2 对不同类别高考复读生的心理弹性的显著性差异分析第34-35页
    7.3 自编问卷与已有的相关问卷的结构和维度上的差异第35-37页
8 结论与建议第37-40页
    8.1 结论第37页
    8.2 建议第37-39页
        8.2.1 要加强男高考复读生的人际支持第37页
        8.2.2 加强理科班复读生的人际支持第37-38页
        8.2.3 加强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的锻炼第38-39页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附录一第43-44页
附录二第44-45页
附录三第45-47页
附录四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状及其与心理资本、实训教学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中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