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花色苷纳米微胶囊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蓝莓概述 | 第10页 |
1.2 花色苷概述 | 第10-11页 |
1.2.1 花色苷的结构 | 第10页 |
1.2.2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 | 第10-11页 |
1.3 花色苷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11页 |
1.4 花色苷的稳定性 | 第11-12页 |
1.4.1 光和热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页 |
1.4.2 pH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12页 |
1.4.3 金属离子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页 |
1.4.4 其它因素对蓝莓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 第12页 |
1.5 微胶囊技术 | 第12-13页 |
1.5.1 微胶囊技术概述 | 第12-13页 |
1.5.2 纳米微胶囊特性 | 第13页 |
1.6 蓝莓花色苷微胶囊壁材概述 | 第13-14页 |
1.7 壳聚糖概述 | 第14-18页 |
1.7.1 壳聚糖的结构与性质 | 第14页 |
1.7.2 壳聚糖的优点 | 第14-15页 |
1.7.3 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7.4 壳聚糖纳米微胶囊的应用 | 第16-18页 |
2 引言 | 第18-20页 |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2.1 蓝莓花色苷纳米微胶囊的制备 | 第18页 |
2.2.2 蓝莓花色苷微胶囊的表征 | 第18-19页 |
2.2.3 蓝莓花色苷微胶囊释放性能研究 | 第19页 |
2.2.4 蓝莓花色苷微胶囊稳定性研究 | 第1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3.1 材料 | 第20-21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3.2 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3.2.1 蓝莓花色苷总含量测定 | 第21页 |
3.2.2 蓝莓花色苷单体含量测定 | 第21页 |
3.2.3 纳米微胶囊粒径及电位检测 | 第21页 |
3.2.4 纳米微胶囊性能表征 | 第21-22页 |
3.2.5 蓝莓花色苷包埋率测定 | 第22页 |
3.2.6 蓝莓花色苷释放率测定 | 第22-23页 |
3.2.7 蓝莓花色苷保留率测定 | 第23页 |
3.2.8 蓝莓花色苷组成分析 | 第23页 |
3.3 试验设计 | 第23-27页 |
3.3.1 蓝莓花色苷的组成分析 | 第23页 |
3.3.2 蓝莓花色苷纳米微胶囊制备 | 第23-24页 |
3.3.3 蓝莓花色苷纳米微胶囊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第24页 |
3.3.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3.3.5 纳米微胶囊结构表征 | 第25页 |
3.3.6 模拟胃肠道缓释试验 | 第25页 |
3.3.7 微胶囊储藏稳定性试验 | 第25-26页 |
3.3.8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4.1 蓝莓花色苷提取物组分鉴定 | 第27页 |
4.2 蓝莓花色苷的微胶囊制备 | 第27-34页 |
4.2.1 单因素试验 | 第27-30页 |
4.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4.3 蓝莓花色苷的性能研究 | 第34-40页 |
4.3.1 微胶囊性能表征 | 第34-37页 |
4.3.2 模拟胃肠道缓释试验 | 第37-38页 |
4.3.3 微胶囊储藏稳定性试验 | 第38-40页 |
5 讨论 | 第40-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