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学业倦怠的干预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作用: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11-21页
    1.1 学业倦怠第11-16页
        1.1.1 学业倦怠的概念界定第11-12页
        1.1.2 学业倦怠的测量第12-13页
        1.1.3 初中生学业倦怠的现状第13页
        1.1.4 学业倦怠的不良影响第13-14页
        1.1.5 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第14-15页
        1.1.6 学业倦怠的应对策略第15-16页
    1.2 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第16-17页
        1.2.1 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第16-17页
        1.2.2 积极心理品质的测量第17页
    1.3 学业成绩、积极心理品质与学业倦怠的关系第17-18页
        1.3.1 学业倦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第17页
        1.3.2 学业成绩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第17-18页
        1.3.3 学业倦怠、积极心理品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第18页
    1.4 团体辅导第18-21页
        1.4.1 团体辅导的概念第18-19页
        1.4.2 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第19页
        1.4.3 团体辅导在学习倦怠中的应用研究第19-21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第21-23页
    2.1 选题理由第21页
    2.2 研究意义第21-22页
        2.2.1 理论意义第21-22页
        2.2.2 实践意义第22页
    2.3 研究目的第22页
    2.4 研究假设第22-23页
第三章 学业倦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第23-27页
    3.1 研究对象第23页
    3.2 研究工具第23页
    3.3 数据收集第23-24页
    3.4 数据处理第24页
    3.5 研究结果第24-27页
        3.5.1 抽样初中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第24-25页
        3.5.2 学业倦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第25页
        3.5.3 不同学业成绩分组的学生学业倦怠情况第25-26页
        3.5.4 学业倦怠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第26-27页
第四章 学业倦怠干预研究第27-39页
    4.1 干预对象第27页
    4.2 研究工具第27-28页
        4.2.1 学业倦怠量表第27页
        4.2.2 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第27-28页
    4.3 干预方案第28-30页
        4.3.1 干预方案的理论基础第28-29页
        4.3.2 具体的团辅活动方案第29-30页
    4.4 学业倦怠干预过程第30-35页
        4.4.1 团体内访谈学习状态情况第30-31页
        4.4.2 团体成员反馈日记第31-32页
        4.4.3 对干预对象的积极评价第32-35页
    4.5 学业倦怠干预结果第35-36页
    4.6 学业成绩的变化特征第36-37页
    4.7 干预对象积极心理品质的总体情况第37-38页
    4.8 学业倦怠干预效果分组的积极心理品质差异比较第38-39页
第五章 讨论第39-43页
    5.1 抽样初中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第39页
    5.2 学业成绩与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5.3 学业倦怠干预结果分析第40页
    5.4 学业成绩的变化特征分析第40-41页
    5.5 学业倦怠干预效果分组的积极心理品质差异第41-43页
第六章 结论第43-47页
    6.1 结论第43-44页
        6.1.1 抽样初中生学业倦怠整体状况处于较低的水平第43页
        6.1.2 学业成绩与学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即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均呈显著负相关第43页
        6.1.3 干预之后,初中生的学业倦怠水平显著降低第43-44页
        6.1.4 干预之后,初中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并不显著第44页
        6.1.5 学业倦怠干预效果分组的执着品质有显著差异第44页
    6.2 对教育的启示第44-47页
        6.2.1 对学业倦怠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第44页
        6.2.2 初一下学期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第44-45页
        6.2.3 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第45-47页
第七章 本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展望第47-49页
    7.1 研究不足第47页
    7.2 研究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附录第53-59页
致谢第59-61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感知的班级环境与其友谊质量的关系:亲和力的中介作用和中心度的调节作用
下一篇:感恩干预对初中生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