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 第11-23页 |
1.1 感恩的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1.1 感恩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2 感恩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1.3 感恩的测量 | 第14-15页 |
1.1.4 感恩的干预策略 | 第15-16页 |
1.2 心理理论的综述 | 第16-18页 |
1.2.1 心理理论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2 心理理论的研究范式 | 第17-18页 |
1.3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3.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 第18-19页 |
1.3.2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 | 第19页 |
1.4 感恩、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19-21页 |
1.4.1 感恩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19页 |
1.4.2 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19-20页 |
1.4.3 感恩和心理理论的关系 | 第20-21页 |
1.5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1.5.1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1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2. 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2.4 测量工具 | 第24-27页 |
2.4.1 初中生感戴问卷 | 第24-25页 |
2.4.2 心理理论任务:圆圆任务 | 第25-27页 |
2.4.3 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 | 第27页 |
2.5 研究过程 | 第27-29页 |
2.5.1 被试、前测、团队组建 | 第27-28页 |
2.5.2 时间和地点安排 | 第28页 |
2.5.3 后测的实施 | 第28页 |
2.5.4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3.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 | 第29-39页 |
3.1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3.2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 第30-31页 |
3.3 干预过程 | 第31-37页 |
3.4 感恩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反馈 | 第37-39页 |
4. 结果 | 第39-43页 |
4.1 验证圆圆任务的有效性 | 第39-40页 |
4.2 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前测上的感恩、心理理论和亲社会行为差异 | 第40页 |
4.3 感恩干预的效果检验 | 第40-43页 |
4.3.1 实验组与控制组感恩后测差异的协方差检验 | 第40-41页 |
4.3.2 实验组与控制组心理理论后测差异的协方差检验 | 第41页 |
4.3.3 实验组与控制组心亲社会行为后测差异的协方差检验 | 第41-43页 |
5. 讨论 | 第43-51页 |
5.1 圆圆任务对初中生的适用性 | 第43-44页 |
5.2 感恩干预对初中生感恩水平的改善 | 第44-45页 |
5.3 感恩干预对初中生心理理论能力的改善 | 第45-47页 |
5.4 感恩干预对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改善 | 第47-49页 |
5.5 感恩干预效果总体分析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7.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53-55页 |
7.1 研究不足 | 第53页 |
7.2 对未来的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