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引言 | 第13页 |
·虾青素 | 第13-19页 |
·虾青素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3页 |
·虾青素的来源 | 第13-14页 |
·化学合成 | 第13-14页 |
·生物来源 | 第14页 |
·虾青素的生物活性 | 第14页 |
·虾青素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虾类加工副产物中虾青素的提取方法 | 第15-17页 |
·利用虾壳提取虾青素 | 第15-16页 |
·甲壳素生产废水中提取虾青素 | 第16-17页 |
·提取虾青素的前处理方法 | 第17页 |
·虾青素的纯化 | 第17-1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8页 |
·柱层析色谱法 | 第18-19页 |
·微胶囊包埋技术 | 第19-21页 |
·微胶囊包埋的目的 | 第19页 |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简介 | 第19-21页 |
·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化的分类 | 第20页 |
·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化的壁材 | 第20-21页 |
·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微胶囊壁材的特点 | 第21页 |
·喷雾干燥法的优缺点 | 第21页 |
·本课题的立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立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虾壳中虾青素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及优化 | 第23-31页 |
·前言 | 第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虾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虾青素提取工艺流程 | 第24页 |
·不同前处理方式、溶剂类型及提取次数的确定 | 第24页 |
·虾青素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24-25页 |
·虾青素提取正交试验设计 | 第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酸处理对虾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页 |
·溶剂类型对虾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提取次数对虾青素提取率的影响 | 第26页 |
·料液比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pH单因素的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温度单因素的试验结果 | 第28页 |
·时间单因素的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虾青素提取正交试验研究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虾青素的纯化 | 第31-44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5页 |
·游离虾青素含量测定 | 第32页 |
·不同碱浓度对皂化反应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皂化温度和皂化时间对虾青素酯皂化作用的影响 | 第32-33页 |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第33页 |
·大孔树脂的筛选 | 第33页 |
·AB-8型树脂的静态吸附曲线 | 第33页 |
·洗脱剂的选择 | 第33-34页 |
·上样流速的选择 | 第34页 |
·上样质量浓度的选择 | 第34页 |
·泄漏点与最大吸附量的确定 | 第34页 |
·洗脱剂解析流速的选择 | 第34页 |
·虾青素纯化倍数的确定 | 第34-35页 |
·纯化后虾青素的红外光谱(IR)分析 | 第35页 |
·纯化后虾青素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虾青素酯皂化结果 | 第35-36页 |
·大孔吸附树脂型号筛选 | 第36-37页 |
·AB-8树脂静态吸附曲线 | 第37页 |
·洗脱剂的确定 | 第37-38页 |
·上样流速对AB-8大孔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8页 |
·上样质量浓度对AB-8大孔树脂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吸附饱和阶段的考察 | 第39页 |
·洗脱流速的选择 | 第39-40页 |
·动态洗脱曲线 | 第40页 |
·纯化倍数 | 第40-41页 |
·虾青素红外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虾青素核磁共振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虾青素微胶囊制备工艺 | 第44-56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虾青素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 第45页 |
·虾青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5页 |
·微胶囊化的效果评定 | 第45-46页 |
·乳化液稳定性的测定 | 第46页 |
·乳化液粘度的测定 | 第46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壁材的选择 | 第46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46-47页 |
·响应面法优化虾青素微胶囊工艺试验 | 第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不同壁材复配制备虾青素微胶囊的包埋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虾青素微胶囊化工艺的单因素研究 | 第48-51页 |
·壁材成分配比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壁材质量浓度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 第49页 |
·蔗糖酯添加量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虾青素添加量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喷雾进风温度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响应面设计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实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 第51-53页 |
·各因素间对虾青素微胶囊包埋率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分析 | 第53-54页 |
·验证性结果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微胶囊虾青素理化指标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56-69页 |
·引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微胶囊虾青素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虾青素微胶囊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57-58页 |
·感官评价 | 第57页 |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57页 |
·溶解度的测定 | 第57页 |
·密度的测定 | 第57-58页 |
·休止角的测定 | 第58页 |
·微胶囊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8页 |
·虾青素微胶囊化产品贮藏稳定性研究 | 第58-59页 |
·温度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页 |
·氧气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页 |
·光照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虾青素微胶囊化产品及虾青素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59-60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降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 第59页 |
·降解反应活化能Ea的测定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虾青素微胶囊产品的理化性质 | 第60页 |
·微胶囊结构观察 | 第60-61页 |
·虾青素微胶囊稳定性研究 | 第61-65页 |
·温度对虾青素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氧气对虾青素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光照对虾青素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虾青素微胶囊化产品及虾青素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65-67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降解反应速率常数 | 第65-66页 |
·降解反应活化能Ea的估算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虾青素抗疲劳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第69-78页 |
·前言 | 第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69-70页 |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70页 |
·力竭游泳时间及肝脏中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70页 |
·抗疲劳指标及血液中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70页 |
·统计方法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6页 |
·天然虾青素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71页 |
·天然虾青素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71-72页 |
·天然虾青素对小鼠全血乳酸(BLA)的影响 | 第72页 |
·天然虾青素对小鼠血清尿素氮(BUN)的影响 | 第72-73页 |
·天然虾青素对肝糖元(LG)的影响 | 第73页 |
·天然虾青素对肌糖元(MG)的影响 | 第73-74页 |
·天然虾青素对运动后小鼠血液中葡萄糖的影响 | 第74页 |
·天然虾青素对运动后小鼠肝脏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 第74-75页 |
·天然虾青素对运动后小鼠血液中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 第75-76页 |
·天然虾青素抗氧化与抗疲劳相关性的分析 | 第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课题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