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色素出芽短梗霉的选育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 ·短梗霉多糖定义及其化学结构 | 第7页 |
| ·短梗霉多糖 | 第7页 |
| ·短梗霉多糖的结构 | 第7页 |
| ·短梗霉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7-9页 |
| ·无毒性、安全性 | 第7页 |
| ·耐热性 | 第7页 |
| ·耐盐性 | 第7-8页 |
| ·耐酸碱性 | 第8页 |
| ·酶解性 | 第8页 |
| ·可塑性 | 第8页 |
| ·成膜性 | 第8页 |
| ·粘度特性 | 第8-9页 |
| ·研究与生产概况 | 第9页 |
| ·立题的意义和依据 | 第9-10页 |
| ·黑色素的去除 | 第9页 |
| ·发酵通氧限制 | 第9页 |
| ·短梗霉多糖酶解 | 第9页 |
| ·多糖提取成本 | 第9-10页 |
| ·研究的任务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出芽短梗霉的诱变及筛选 | 第11-17页 |
| ·出芽短梗霉 | 第11-12页 |
| ·出芽短梗霉 | 第11页 |
| ·出芽短梗霉的两态性 | 第11-1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3页 |
| ·菌种 | 第12页 |
| ·培养基 | 第12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2页 |
| ·实验方法 | 第12-1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3-16页 |
| ·诱变时间对出芽短梗霉存活率的影响 | 第13-14页 |
| ·低色素变异菌株的筛选 | 第14-16页 |
| ·变异菌株稳定性 | 第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出芽短梗霉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验证 | 第17-32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 ·菌种 | 第18页 |
| ·培养基 | 第18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8页 |
| ·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0-30页 |
| ·培养基组分对发酵的影响 | 第20-24页 |
| ·培养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 第24-25页 |
| ·正交实验 | 第25-27页 |
| ·发酵罐验证实验 | 第27-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短梗霉多糖的分离提纯 | 第32-44页 |
| ·引言 | 第32-34页 |
| ·多糖的合成 | 第32-33页 |
| ·短梗霉多糖分离提纯的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 ·菌种 | 第34页 |
| ·培养基 | 第3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 ·多糖分离时间的确定 | 第36-37页 |
| ·热处理条件的选择 | 第37-39页 |
| ·提取剂的选择 | 第39页 |
| ·提取剂用量的选择 | 第39-40页 |
| ·洗涤次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 ·干燥温度的选择 | 第41页 |
| ·短梗霉多糖产品的感官、理化指标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5页 |
| ·主要结论 | 第4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44页 |
| ·前景展望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