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歌剧的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歌剧《骆驼祥子》的文献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概述 | 第19-29页 |
2.1《骆驼祥子》的概述 | 第19-22页 |
2.1.1 老舍及原创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 第19-20页 |
2.1.2《骆驼祥子》多种版本的其他艺术改编作品 | 第20-22页 |
2.2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简介 | 第22-29页 |
2.2.1 中国原创歌剧的发展 | 第22-24页 |
2.2.2 歌剧《骆驼祥子》的剧情梗概 | 第24-26页 |
2.2.3 歌剧《骆驼祥子》的创作背景 | 第26-27页 |
2.2.4 歌剧《骆驼祥子》的编创者及演职人员简介 | 第27-29页 |
第3章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音乐特点分析 | 第29-39页 |
3.1 舞台戏剧张力的凸显 | 第29-31页 |
3.2 老北京经典题材的妙用 | 第31-32页 |
3.3 多种音乐创作技法的融合 | 第32-35页 |
3.4 民族化风格的体现 | 第35-39页 |
第4章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主要人物音乐形象分析 | 第39-56页 |
4.1 剧中人物角色社会关系梳理 | 第39-40页 |
4.1.1 祥子——虎妞,夫妻关系 | 第39页 |
4.1.2 刘四爷——虎妞,父女关系 | 第39-40页 |
4.1.3 小福子——二强子,父女关系 | 第40页 |
4.1.4 其他人物社会关系 | 第40页 |
4.2 男主人公“祥子”舞台音乐形象分析 | 第40-48页 |
4.2.1 从唱词和肢体表演中解析祥子的舞台音乐形象 | 第40-44页 |
4.2.2 从演唱形式中分析祥子的音乐形象 | 第44-48页 |
4.3 女主人公“虎妞”舞台音乐形象分析 | 第48-56页 |
4.3.1 从唱词和肢体表演中解析虎妞的舞台音乐形象 | 第48-52页 |
4.3.2 从演唱形式中分析虎妞的音乐形象 | 第52-56页 |
第5章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男女主人公经典唱段分析 | 第56-72页 |
5.1 祥子——幸福生活的礼赞——《瞧这车》 | 第56-59页 |
5.2 祥子、虎妞——悲剧命运的伏笔——《结婚》 | 第59-65页 |
5.3 虎妞——无力回天的绝唱——《虎妞之死》 | 第65-68页 |
5.4 祥子——生离死别的伤痛——《离别》 | 第68-72页 |
第6章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的影响及启示 | 第72-80页 |
6.1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在社会上的反响 | 第72-74页 |
6.2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对歌剧创作上的启示 | 第74-76页 |
6.2.1 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 第74-75页 |
6.2.2 民族与多元的统一 | 第75-76页 |
6.3 中国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在歌剧表演上的启示 | 第76-80页 |
6.3.1 在角色塑造方面 | 第76-77页 |
6.3.2 在演唱表现方面 | 第77-78页 |
6.3.3 在舞台美术方面 | 第78-80页 |
结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件 | 第89-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