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个体名量词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5-20页 |
第一章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常用个体名量词数据统计及偏误类型分析(上) | 第20-38页 |
第一节 个 | 第20-23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20-21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21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只 | 第23-26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23-24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24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24-26页 |
第三节 位 | 第26-29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26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26-27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27-29页 |
第四节 件 | 第29-32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29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29-30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30-32页 |
第五节 张 | 第32-35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32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32-33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33-35页 |
第六节 座 | 第35-38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35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35-36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36-38页 |
第二章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常用个体名量词数据统计及偏误类型分析(下) | 第38-56页 |
第一节 根 | 第38-41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38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38-39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颗 | 第41-43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41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41-42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间 | 第43-46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43-44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44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44-46页 |
第四节 支 | 第46-49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46-47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47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47-49页 |
第五节 所 | 第49-52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49-50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50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50-52页 |
第六节 条 | 第52-56页 |
一、本体描写 | 第52页 |
二、数据统计 | 第52-53页 |
三、偏误类型分析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常用个体名量词的偏误原因分析 | 第56-63页 |
第一节 教学方面 | 第56-59页 |
一、教材编写不合理 | 第56-57页 |
二、词典标注不当 | 第57-58页 |
三、教师自身问题 | 第58-59页 |
四、课堂教学安排问题 | 第59页 |
第二节 学习者方面 | 第59-63页 |
一、学习者母语知识负迁移 | 第59-60页 |
二、目的语知识泛化 | 第60页 |
三、文化因素负迁移 | 第60-61页 |
四、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常用个体名量词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 第63-70页 |
第一节 完善教辅书籍 | 第63-64页 |
一、加强教材建设 | 第63-64页 |
二、优化词典标注 | 第64页 |
第二节 提升教师的理论和教学能力 | 第64-67页 |
一、深入个体名量词的理论研究 | 第64-65页 |
二、改进个体名量词的教学方法 | 第65-67页 |
第三节 实现个体名量词的分阶段教学 | 第67-70页 |
一、初级阶段的个体名量词教学 | 第67页 |
二、中级阶段的个体名量词教学 | 第67-68页 |
三、高级阶段的个体名量词教学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