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1-23页 |
0.1 南极磷虾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0.2 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0.2.1 生物活性肽概述 | 第12-13页 |
0.2.2 生物活性肽的生理功能 | 第13-15页 |
0.2.3 生物活性肽的主要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0.3 海洋生物活性肽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进展 | 第16-18页 |
0.3.1 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0.3.2 活性肽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现状 | 第17-18页 |
0.4 矿物质结合肽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0.4.1 矿物元素的作用及缺乏导致的疾病 | 第18-21页 |
0.4.2 矿物质结合肽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0.5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0.5.1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目的 | 第22页 |
0.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 南极磷虾金属结合肽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 第23-36页 |
1.1 材料和仪器 | 第23-24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1.1.3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1.2.1 南极磷虾肽的制备 | 第24-25页 |
1.2.2 南极磷虾肽基本化学成分的测定 | 第25页 |
1.2.3 南极磷虾肽金属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25-26页 |
1.2.4 ACE 抑制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1.2.5 南极磷虾肽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第27页 |
1.2.6 南极磷虾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第27页 |
1.2.7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5页 |
1.3.1 南极磷虾肽的基本化学组成 | 第27-28页 |
1.3.2 南极磷虾肽与 Zn2+结合能力及抑制 ACE 活性的测定 | 第28-30页 |
1.3.3 南极磷虾肽与 Fe2+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30-31页 |
1.3.4 南极磷虾肽与 Ca2+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31-32页 |
1.3.5 南极磷虾肽的氨基酸组成 | 第32-33页 |
1.3.6 南极磷虾肽的分子量组成 | 第33-3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2 响应面法优化南极磷虾酶解工艺条件 | 第36-49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36-3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6-3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2.2.1 南极磷虾活性肽的制备 | 第37页 |
2.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3 结合钙活性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2.3.1 酶解时间对南极磷虾酶解液蛋白含量和钙结合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2 液料比对南极磷虾酶解液蛋白含量和钙结合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3 酶底比对南极磷虾酶解液蛋白含量和钙结合活性的影响 | 第41页 |
2.3.4 酶解工艺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 第41-44页 |
2.3.5 响应面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2.3.6 最优工艺参数 | 第47-4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南极磷虾肽与金属离子结合的机理研究 | 第49-61页 |
3.1 材料和仪器 | 第49-5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2.1 南极磷虾肽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0-51页 |
3.2.2 南极磷虾肽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 第51页 |
3.2.3 南极磷虾肽与金属离子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 第51-52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3.3.1 南极磷虾肽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3.3.2 南极磷虾肽的质谱分析 | 第53-55页 |
3.3.3 南极磷虾肽及金属-多肽复合物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5-58页 |
3.3.4 南极磷虾肽及金属-多肽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3.3.5 南极磷虾肽基因序列与相似 cDNA 库的同源性分析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总结与创新点 | 第61-63页 |
4.1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