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2-22页 |
0.1 国内外细菌总数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0.1.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2页 |
0.1.2 快速测试片技术 | 第12-13页 |
0.1.3 电阻抗技术 | 第13页 |
0.1.4 微菌落技术 | 第13页 |
0.1.5 放射测量法 | 第13-14页 |
0.1.6 ATP 生物发光技术 | 第14页 |
0.1.7 传感器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0.2 发光细菌简介 | 第15-17页 |
0.2.1 发光细菌的分类 | 第15页 |
0.2.2 发光细菌的发光机理 | 第15-17页 |
0.3 发光细菌在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0.3.1 发光细菌在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17页 |
0.3.2 发光细菌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0.3.3 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0.4 吡啶核苷酸简介 | 第18-20页 |
0.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0.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 基于吡啶核苷酸酶促还原的细菌生物发光体系 | 第22-55页 |
1.1 引言 | 第22-23页 |
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5页 |
1.2.1 菌种 | 第23页 |
1.2.2 培养基 | 第23-24页 |
1.2.3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1.2.4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1.2.5 发光强度的测定 | 第25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5-33页 |
1.3.1 FMN 还原酶的特异性 | 第25页 |
1.3.2 NAD(P)H 荧光法的建立 | 第25-26页 |
1.3.3 外源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6-30页 |
1.3.4 酶促反应的转化(从 NAD(P)+到 NAD(P)H) | 第30页 |
1.3.5 吡啶核苷酸的提取 | 第30-31页 |
1.3.6 胞内吡啶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1.3.7 细菌生物发光体系与 NAD(P)+还原反应结合检测大肠杆菌 | 第32页 |
1.3.8 鱼肉加标回收实验 | 第32-33页 |
1.4 实验结果 | 第33-53页 |
1.4.1 FMN 还原酶特异性测定 | 第33页 |
1.4.2 NAD(P)H 荧光法的确定 | 第33-35页 |
1.4.3 外源酶促反应条件优化 | 第35-47页 |
1.4.4 酶促反应的转化 | 第47-48页 |
1.4.5 吡啶核苷酸提取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1.4.6 胞内吡啶核苷酸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1.4.7 细菌生物发光体系与 NAD(P)+还原反应结合检测大肠杆菌 | 第51-52页 |
1.4.8 鱼肉加标回收实验 | 第52-53页 |
1.5 小结 | 第53-55页 |
2. 基于 ATP 扩增的细菌生物发光体系 | 第55-66页 |
2.1 引言 | 第55-5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2.3.1 ATP 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57页 |
2.3.2 NADH 生成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57-58页 |
2.3.3 利用细菌生物发光体系与 ATP 放大体系结合检测 ATP | 第58页 |
2.3.4 细菌生物发光体系与 ATP 放大反应结合检测大肠杆菌 | 第5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58-65页 |
2.4.1 ATP 扩增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8-60页 |
2.4.2 NADH 生成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60-62页 |
2.4.3 细菌生物发光体系与 ATP 放大体系结合检测 ATP | 第62-63页 |
2.4.4 细菌生物发光体系与 ATP 放大体系结合检测大肠杆菌 | 第63-65页 |
2.5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3 论文总结 | 第74-76页 |
4 论文的创新性 | 第76页 |
5 后期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