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动物食品源性主要病原菌及其危害 | 第13-23页 |
1.1 食品安全 | 第13页 |
1.2 食源性致病菌 | 第13-14页 |
1.3 食源性病原菌及其危害 | 第14-17页 |
1.3.1 沙门氏菌 | 第14-16页 |
1.3.2 空肠弯曲杆菌 | 第16页 |
1.3.3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 第16-17页 |
1.3.4 大肠杆菌O157:H7 | 第17页 |
1.4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及其检测 | 第17-22页 |
1.4.1 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性 | 第18页 |
1.4.2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引起的耐药性 | 第18-19页 |
1.4.3 外排泵引起的耐药性 | 第19页 |
1.4.4 灭活酶和钝化酶引起的耐药性 | 第19-20页 |
1.4.5 可移动基因元件及其转移产生的耐药性 | 第20-22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鲜肉食品中四种病原菌污染情况的调查 | 第23-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培养基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2 样品来源 | 第24-25页 |
2.1.3 方法 | 第25-26页 |
2.1.3.1 样品采集 | 第25页 |
2.1.3.2 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方法 | 第25-26页 |
2.1.3.3 DNA抽提和PCR检测 | 第26页 |
2.2 结果 | 第26-30页 |
2.2.1 四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2.2.2 沙门氏菌检测结果 | 第27-28页 |
2.2.3 大肠杆菌O157: H7检测结果 | 第28-29页 |
2.2.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检测结果 | 第29-30页 |
2.2.5 空肠弯曲杆菌检测结果 | 第30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 | 第33-4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3.1.1 菌株来源 | 第33-34页 |
3.1.2 培养基与试剂 | 第34页 |
3.1.3 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 | 第34页 |
3.2 结果 | 第34-38页 |
3.2.1 各种鲜肉食品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 | 第34-36页 |
3.2.2 超市和自由市场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 | 第36-38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沙门氏菌分离株抗药性的研究 | 第40-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4.1.1 菌株来源 | 第41页 |
4.1.2 培养基与试剂 | 第41页 |
4.1.3 药敏纸片 | 第41-42页 |
4.1.4 药敏试验 | 第42页 |
4.1.5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2-43页 |
4.1.6 DNA模板的制备 | 第43-44页 |
4.1.7 PCR反应 | 第44页 |
4.1.8 PCR产物纯化及DNA序列测定 | 第44页 |
4.2 结果 | 第44-56页 |
4.2.1 沙门氏菌的耐药状况和多重耐药状况 | 第44-48页 |
4.2.2 各种鲜肉食品源沙门氏菌的耐药状况 | 第48-50页 |
4.2.3 不同来源沙门氏菌血清型的耐药情况 | 第50-53页 |
4.2.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第53-56页 |
4.2.5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 | 第56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
参加的科研课题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