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2页 |
1.1 茶黄素的形成机理 | 第14-15页 |
1.2 茶黄素的化学氧化合成 | 第15-16页 |
1.2.1 碱性氧化 | 第15-16页 |
1.2.2 酸性氧化 | 第16页 |
1.3 茶黄素的酶促氧化合成 | 第16-20页 |
1.3.1 酶对茶黄素酶促氧化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2 底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3 反应温度对酶促氧化的影响 | 第18页 |
1.3.4 pH值对酶促氧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5 反应时间对酶促氧化的影响 | 第19页 |
1.3.6 通氧量对酶促氧化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酶类活性和生化成分比较研究 | 第22-3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1.3 试剂与药品 | 第23页 |
2.1.4 样品处理方法 | 第23-24页 |
2.1.5 检测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1.6 分析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2.2.1 茶树品种间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研究 | 第25-32页 |
2.2.2 茶树品种间鲜叶酶类活性的差异研究 | 第32-34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儿茶素组成与配比对茶黄素组分形成的的影响 | 第36-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3.1.3 试剂与药品 | 第36-37页 |
3.1.4 样品处理方法 | 第37页 |
3.1.5 检测分析方法 | 第37页 |
3.1.6 分析统计方法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3.2.1 两种儿茶素组分不同体积配比对茶黄素组分形成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2 三种儿茶素组分不同体积配比对茶黄素组分形成的影响 | 第41-50页 |
3.2.3 四种儿茶素组分不同体积配比对茶黄素组分形成的影响 | 第50-53页 |
3.3 小结与结论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不同酶源对茶黄素组分形成的影响 | 第54-6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54页 |
4.1.3 试剂与药品 | 第54-55页 |
4.1.4 样品处理方法 | 第55页 |
4.1.5 检测分析方法 | 第55页 |
4.1.6 分析统计方法 | 第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4.2.1 不同茶树品种鲜叶酶源对茶黄素组分形成的影响 | 第55-58页 |
4.2.2 不同酶源对茶黄素组分形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小结与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