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创新点描述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页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25页 |
1.1 银耳的栽培技术、营养价值及其生物活性 | 第13-19页 |
1.1.1 银耳的栽培方式与营养价值 | 第13-14页 |
1.1.2 银耳的抗氧化能力 | 第14-16页 |
1.1.3 银耳多糖的生物活性 | 第16-17页 |
1.1.4 银耳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1.5 银耳体外抗氧化性的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1.2 银耳的干燥技术 | 第19-22页 |
1.2.1 单一干燥法 | 第20-21页 |
1.2.2 联合干燥 | 第21-22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银耳干燥工艺研究 | 第25-3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2.3.1 干燥方式 | 第26-27页 |
2.3.2 银耳干品感官评价 | 第27页 |
2.3.3 银耳干品复水比、收缩率、色泽测定 | 第27页 |
2.3.4 银耳干品褐变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5 热风干燥速率 η 及能耗N的测定 | 第28页 |
2.3.6 银耳干品评价综合评分 | 第28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28-34页 |
2.4.1 不同干燥方式对银耳干品感官质量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2 不同干燥方式对银耳干品复水比与收缩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2.4.3 不同干燥方式对银耳干品复水比与收缩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4 银耳热风干燥速率及不同干燥方式所用能耗 | 第32-33页 |
2.4.5 不同干燥方式下加权后综合评分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不同干燥方式对银耳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5-54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1页 |
3.3.1 银耳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和分析 | 第38-39页 |
3.3.2 不同干燥方式对银耳体外抗氧化活性影响 | 第39-41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3.4.1 银耳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测定 | 第41-46页 |
3.4.2 银耳干制前后抗氧化性对比 | 第46-52页 |
3.4.3 银耳多糖和多酚及其体外抗氧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段木栽培银耳与代料栽培银耳的品质特征 | 第54-87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5-5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4.3.1 实验材料预处理 | 第58页 |
4.3.2 段木银耳和代料银耳的营养成分 | 第58-59页 |
4.3.3 银耳的色差和质构分析 | 第59页 |
4.3.4 银耳多糖的制备 | 第59-60页 |
4.3.5 银耳多糖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60-62页 |
4.3.6 银耳及其多糖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 第62页 |
4.3.7 段木银耳多糖和代料银耳多糖的差异性分析 | 第6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2-86页 |
4.4.1 段木银耳与代料银耳的营养成分测定分析 | 第62-65页 |
4.4.2 段木银耳与代料银耳的色差及质构分析 | 第65-67页 |
4.4.3 银耳多糖各项指标测定分析 | 第67-74页 |
4.4.4 纯化前后银耳多糖的抗氧化性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4.4.5 银耳及不同提取方式所得多糖的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 第76-81页 |
4.4.6 银耳多糖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81-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全文总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