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茶汤沉淀的形成机理 | 第11-14页 |
1.2.1 茶汤沉淀的形态 | 第11页 |
1.2.2 茶汤沉淀的主要成分 | 第11-12页 |
1.2.3 茶汤沉淀的主要作用力 | 第12-13页 |
1.2.4 茶汤中的可逆沉淀与不可逆沉淀 | 第13-14页 |
1.3 影响茶汤沉淀形成的主要因素 | 第14-15页 |
1.3.1 茶叶的原料、茶类与浸提条件 | 第14页 |
1.3.2 茶汤pH和水中金属离子 | 第14-15页 |
1.3.3 茶汤的贮藏条件 | 第15页 |
1.4 茶汤沉淀的主要调控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物理去除法 | 第15-16页 |
1.4.2 添加外源物质法 | 第16-17页 |
1.4.3 酶解法 | 第17-18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碳水化合物对绿茶浓缩汁沉淀形成的影响研究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2.4 检测方法 | 第22-2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9页 |
2.3.1 不同糖类对绿茶浓缩汁沉淀形成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2 糖对绿茶浓缩汁粘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3 不同食品胶对绿茶浓缩汁沉淀形成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4 不同糖类对绿茶浓缩汁沉淀组成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生物酶调控绿茶沉淀技术研究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2.4 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3.1 单宁酶对绿茶沉淀形成的影响 | 第33-37页 |
3.3.2 单宁酶处理茶汤条件优化 | 第37-38页 |
3.3.3 蛋白酶对绿茶沉淀形成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4 果胶酶对绿茶沉淀形成的影响 | 第40页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4章 单宁酶对绿茶沉淀物的复溶技术研究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42-43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4.2.4 检测方法 | 第44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4.3.1 单宁酶添加量对绿茶沉淀复溶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4.3.2 单宁酶处理时间对绿茶沉淀复溶效果影响 | 第46-47页 |
4.3.3 单宁酶复溶绿茶沉淀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4.3.4 单宁酶复溶沉淀后的茶汤的感官审评 | 第48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5章 基于果糖和单宁酶的绿茶浓缩汁沉淀调控技术研究 | 第50-56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50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5.2.4 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55页 |
5.3.1 不同处理的绿茶浓缩汁沉淀量分析 | 第52-53页 |
5.3.2 不同处理的绿茶浓缩汁理化参数分析 | 第53页 |
5.3.3 不同处理的绿茶浓缩汁汤色和滋味分析 | 第53-55页 |
5.4 小结与讨论 | 第55-56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