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饮料冷食制造工业论文--茶论文--各种茶论文

糖苷类香气前体对乌龙茶和红茶香气形成的贡献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30页
    1.1 茶叶中香气的形成第14-23页
        1.1.1 类胡萝卜素降解第14-17页
        1.1.2 脂肪酸氧化第17-18页
        1.1.3 挥发性萜烯类第18-19页
        1.1.4 美拉德反应产物第19-21页
        1.1.5 茶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第21-23页
        1.1.6 茶叶中参与糖苷水解的酶第23页
    1.2 糖苷类香气前体定性定量研究方法第23-25页
        1.2.1 水解法第23-24页
        1.2.2 酶解法第24页
        1.2.3 衍生法第24-25页
    1.3 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第25-27页
    1.4 国内外研究新进展第27-28页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8-30页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29页
        1.5.2 研究内容第29-30页
第2章 茶树鲜叶中自由态挥发性化合物和糖苷态前体化合物的分析第30-42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0-35页
        2.2.1 试剂和标准品第30-31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31页
        2.2.3 试验材料第31-32页
        2.2.4 茶叶中糖苷的前处理第32页
        2.2.5 糖苷类香气物质的液质联用分析第32-33页
        2.2.6 糖苷标准物的配制以及定量方法第33-34页
        2.2.7 茶树鲜叶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测定第34-35页
        2.2.8 实验数据处理第35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35-41页
        2.3.1 糖苷检测新方法的建立第35页
        2.3.2 茶树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含量第35-39页
        2.3.3 茶树鲜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第39-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红茶和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的变化第42-48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2-43页
        3.2.1 试剂和仪器第42页
        3.2.2 红茶在制品样品的制备第42-43页
        3.2.3 乌龙茶在制品样品的制备第43页
        3.2.4 茶叶在制品的糖苷含量检测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47页
        3.3.1 红茶加工过程中樱草糖苷含量的变化第43-44页
        3.3.2 红茶加工过程中葡萄糖苷含量的变化第44-45页
        3.3.3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糖苷含量的变化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丙二酰基糖苷分析第48-60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48-52页
        4.2.1 试剂和仪器第48页
        4.2.2 丙二酰糖苷的合成第48-51页
        4.2.3 丙二酰糖苷稳定性检测第51页
        4.2.4 杀青条件下糖与醇缩合反应生成糖苷的可能性验证第51页
        4.2.5 不同浸提条件对丙二酰糖苷浸提效果的影响第51页
        4.2.6 乌龙茶在制品中丙二酰衍生物的检测第51-5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2-58页
        4.3.1 丙二酰糖苷的合成、分离和结构鉴定第52-53页
        4.3.2 丙二酰糖苷的稳定性第53-54页
        4.3.3 杀青条件下糖与醇缩合反应生成糖苷的可能性第54-55页
        4.3.4 不同浸提条件对丙二酰糖苷浸提效果的影响第55页
        4.3.5 乌龙茶在制品中丙二酰衍生物的检测第55-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结论和展望第60-64页
    5.1 结论第60-61页
        5.1.1 SPE-LC-MS糖苷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不同茶树品种中糖苷的种类和含量第60页
        5.1.2 糖苷类香气前体对乌龙茶和红茶香气形成的贡献第60页
        5.1.3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可能的糖苷转化途径第60-61页
    5.2 展望第61-62页
        5.2.1 糖苷类香气前体对茶叶生产的意义第61页
        5.2.2 充分挖掘新方法在茶树资源利用方面的潜力第61页
        5.2.3 基于现代生物化学研究方法对乌龙茶香气形成进行研究第61-62页
        5.2.4 丙二酰化合物对乌龙茶的生物学意义第62页
    5.3 全文创新点第62-64页
        5.3.1 糖苷检测新方法第62页
        5.3.2 通过对在制品糖苷含量的分析评价其对红茶和乌龙茶香气形成的贡献第62页
        5.3.3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糖苷转化途径的探索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6页
附录A 缩略词表第76-78页
附录B 合成糖苷的质谱图第78-80页
附录C 7 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的挥发性成分色谱图第80-83页
附录D 丙二酰糖苷的串联质谱图谱第83-85页
附录E 丙二酰糖苷的核磁共振图谱第85-92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第92-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花椒麻味物质对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