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前言第17-1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9-35页
    1.1 止血材料概述第19-26页
        1.1.1 研究急救止血材料的重要性第19-20页
        1.1.2 无机盐类止血材料第20-23页
        1.1.3 高分子类止血材料第23-26页
        1.1.4 其他止血材料第26页
    1.2 止血材料和止血机理研究进展第26-32页
        1.2.1 血液凝固机制第27-29页
        1.2.2 止血材料止血机制第29-32页
    1.3 壳聚糖与蚕蛹第32-35页
第二章 引言第35-39页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第35页
    2.2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7页
    2.3 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三章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第39-6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5页
        3.1.1 实验药品及试剂配制第39-41页
        3.1.2 主要实验仪器第41-42页
        3.1.3 主要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第42-45页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5-59页
        3.2.1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制备条件正交实验结果第45-47页
        3.2.2 单因素对凝血效果对凝血指数(BCI)的影响实结果第47-54页
        3.2.3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形貌观察及力学性能第54-55页
        3.2.4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物理性质第55-57页
        3.2.5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化学结构表征第57-59页
    3.3 讨论和小结第59-61页
        3.3.1 讨论第59-60页
        3.3.2 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及止血机理研究第61-7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1-66页
        4.1.1 实验药品及试剂配制第61-63页
        4.1.2 主要实验仪器第63页
        4.1.3 主要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第63-66页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6-75页
        4.2.1 体外凝血第66-67页
        4.2.2 动物出血模型第67-70页
        4.2.3 止血机理第70-75页
    4.3 讨论和小结第75-79页
        4.3.1 讨论第75-77页
        4.3.2 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能研究第79-93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9-80页
        5.1.1 主要实验药品第79-80页
        5.1.2 主要实验仪器第80页
    5.2 抑菌性试验第80-82页
        5.2.1 试验方法第80页
        5.2.2 试验结果分析第80-82页
    5.3 细胞毒性试验第82-84页
        5.3.1 试验方法第82-83页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3-84页
    5.4 原发性皮肤刺激试验第84-86页
        5.4.1 实验方法第84-85页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5-86页
    5.5 皮内反应试验第86-87页
        5.5.1 实验方法第86-87页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7页
    5.6 热源试验第87-89页
        5.6.1 试验方法第87-88页
        5.6.2 实验结果第88-89页
    5.7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第89-90页
        5.7.1 试验方法第89-90页
        5.7.2 试验结果第90页
    5.8 讨论和小结第90-93页
第六章 壳聚糖/明胶复合止血材料的降解性能研究第93-10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93-97页
        6.1.1 主要实验药品第93页
        6.1.2 主要实验仪器第93-94页
        6.1.3 主要实验方法第94-97页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7-104页
        6.2.1 体外降解第97-98页
        6.2.2 兔皮下降解第98-101页
        6.2.3 兔肌肉埋植降解第101-103页
        6.2.4 兔肝脏埋植降解第103-104页
    6.3 讨论和小结第104-107页
        6.3.1 讨论第104-105页
        6.3.2 小结第105-10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07-111页
    7.1 结论第107-110页
    7.2 论文的创新点第110页
    7.3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附录一:英文缩写一览表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头绒泡菌模型的图论关键问题研究
下一篇:糖苷类香气前体对乌龙茶和红茶香气形成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