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肉制品论文

大豆分离蛋白和卡拉胶复配对调理猪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缩写符号第14-17页
前言第17-19页
文献综述第19-55页
    1 调理肉制品概念及发展现状第19-20页
        1.1 调理肉制品概念第19页
        1.2 调理肉制品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第19-20页
    2 影响调理肉制品品质的因素第20-40页
        2.1 原料肉自身品质对调理肉制品品质的影响第21-24页
        2.2 加工工艺和条件对盐溶蛋白凝胶品质的影响第24-26页
        2.3 辅料对盐溶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第26-40页
    3 存在问题及本研究意义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55页
第一章 不同辅料与斩拌猪肉饼的相互作用及对猪肉饼品质的影响第55-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59页
        1.1 试验材料第56页
        1.2 试验仪器第56页
        1.3 试验方法第56-57页
        1.4 研究方法第57-5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59-69页
        2.1 各辅料对斩拌猪肉饼产品得率的影响第59-60页
        2.2 添加辅料的斩拌猪肉饼产品品质的测定第60-69页
    3 本章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第二章 SPI/CAR对斩拌猪肉饼乳化稳定性、热流变特性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第73-9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8页
        1.1 材料第73页
        1.2 仪器和设备第73-74页
        1.3 猪肉饼制备第74-75页
        1.4 研究方法第75-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88页
        2.1 不同处理猪肉饼的保水性分析第78-79页
        2.2 不同处理猪肉饼的保油性分析第79-80页
        2.3 不同添加辅料对熟制猪肉饼色泽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第80-81页
        2.4 不同辅料对猪肉饼产品得率和真空储藏损失的影响第81页
        2.5 不同辅料添加组猪肉饼的低场核磁弛豫时间(T_2)分析第81-86页
        2.6 不同处理斩拌猪肉饼的微观结构观察结果第86-87页
        2.7 不同处理斩拌猪肉饼的感官评定第87-88页
    3 讨论第88-89页
    4 本章小结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第三章 SPI/CAR复合对低脂斩拌猪肉糜热诱导凝胶过程中功能特性的影响第95-111页
    1 原料和方法第95-99页
        1.1 原料第95页
        1.2 仪器和设备第95-96页
        1.3 猪肉糜配方和制作方法第96页
        1.4 研究方法第96-99页
    2 结果与讨论第99-104页
        2.1 不同配方的猪肉糜质构分析第99-100页
        2.2 结合特性分析第100页
        2.3 不同配方猪肉糜热流变特性分析第100-101页
        2.4 SDS-PAGE第101-102页
        2.5 不同配方猪肉糜SEM观察第102-103页
        2.6 不同配方猪肉糜拉曼光谱分析第103-104页
    3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1页
第四章 SPI/CAR与猪肉蛋白质互作的分子力第111-13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12-115页
        1.1 材料第112页
        1.2 仪器和设备第112页
        1.3 盐溶蛋白(SSMP)的提取第112页
        1.4 复合凝胶的制备第112-113页
        1.5 复合凝胶的测定第113页
        1.6 动态流变特性第113页
        1.7 凝胶粒径大小测定第113-114页
        1.8 SDS-PAGE第114页
        1.9 HE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第114页
        1.10 拉曼光谱测定第114-115页
        1.11 统计方法第11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5-129页
        2.1 复合凝胶品质测定第115-117页
        2.2 动态流变特性测试第117-118页
        2.3 粒径分析第118-119页
        2.4 SDS-PAGE第119-121页
        2.5 HE染色第121-122页
        2.6 拉曼分析第122-129页
    3 讨论第129页
    4 本章小结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5页
全文结论第135-137页
创新说明第137-139页
工作展望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多酚及盐替代对干腌培根生物胺及亚硝胺调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四种灵芝科真菌和硬柄小皮伞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