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前言 | 第11页 |
1 广式凉果概述 | 第11-12页 |
2 腌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群及对品质的影响 | 第12-15页 |
·腌渍食品分类 | 第12-13页 |
·盐腌制法 | 第12页 |
·酸腌制法 | 第12页 |
·糖腌制法 | 第12-13页 |
·腌渍食品中微生物种群及菌相变化规律 | 第13-14页 |
·腌制食品中微生物种群 | 第13页 |
·菌相变化规律 | 第13-14页 |
·微生物对腌制食品品质的影响 | 第14-15页 |
·对风味的影响 | 第14页 |
·对质构的影响 | 第14-15页 |
3 现代杀菌工艺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传统加热处理 | 第15-16页 |
·热杀菌目的 | 第15页 |
·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 | 第15-16页 |
·微波杀菌 | 第16-18页 |
·微波杀菌技术 | 第16页 |
·微波杀菌机理 | 第16-17页 |
·微波灭菌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添加防腐剂 | 第18-19页 |
·常用防腐剂 | 第18页 |
·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页 |
5 课题来源、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盐胚制作过程中微生物菌群消长规律研究 | 第19-20页 |
·微生物消长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20页 |
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凉果盐胚中菌落总数与盐度酸度等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21-26页 |
1 材料与试剂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22页 |
·凉果盐胚盐度的测定 | 第22页 |
·凉果盐胚总酸度的测定 | 第22-23页 |
·凉果盐胚中水分的测定 | 第23页 |
·凉果盐胚中微生物的分离 | 第23页 |
·数据统计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4页 |
·测定结果 | 第23页 |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23-24页 |
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凉果盐胚中特异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 第26-35页 |
1 材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微生物的分离 | 第27页 |
·细菌鉴定方法 | 第27-28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生理生化检测 | 第28页 |
·酵母菌鉴定 | 第28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28页 |
·酵母菌对单糖与二糖的发酵试验 | 第28页 |
·酵母菌对碳源的利用试验 | 第28页 |
·基因测序 | 第28页 |
·酵母菌培养条件 | 第28-29页 |
·耐盐试验 | 第28页 |
·耐酸试验 | 第28-29页 |
·生长曲线试验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微生物种类 | 第29页 |
·镜检形态 | 第29页 |
·细菌A鉴定 | 第29-30页 |
·细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第29页 |
·细菌A16SrDNA序列分析 | 第29-30页 |
·酵母Y1、Y2鉴定 | 第30-32页 |
·发酵糖试验 | 第30-31页 |
·同化碳试验 | 第31页 |
·酵母菌Y118SrDNA序列分析 | 第31-32页 |
·汉逊德巴利酵母培养条件 | 第32-34页 |
·耐盐试验 | 第32-33页 |
·耐酸试验 | 第33页 |
·生长曲线试验 | 第33-34页 |
4 本章讨论与小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三种传统方法对浅绿气球菌的杀菌效果研究 | 第35-4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材料 | 第35页 |
·菌种 | 第35页 |
·培养基 | 第35页 |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温度对浅绿气球菌的杀菌效果 | 第36页 |
·微波处理 | 第36-37页 |
·菌悬液的制备方法 | 第36页 |
·各菌株接入三华李盐胚中 | 第36页 |
·微波功率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微波处理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第36页 |
·浅绿气球菌正交试验 | 第36-37页 |
·防腐剂对浅绿气球菌的抑制研究 | 第37页 |
·单一防腐剂最低抑菌浓度 | 第37页 |
·复合防腐剂最小抑菌浓度 | 第37页 |
·不同食盐添加量的最小抑菌浓度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传统加热灭菌 | 第37-38页 |
·微波处理杀菌效果 | 第38-40页 |
·不同功率微波处理效果 | 第38-39页 |
·不同微波处理时间效果 | 第39页 |
·微波功率、处理时间和处理量正交试验 | 第39-40页 |
·防腐剂致死效果 | 第40-41页 |
·单一抑制剂最低致死浓度 | 第40页 |
·复合抑制剂最小致死浓度 | 第40-41页 |
·不同食盐添加量的最小致死浓度 | 第41页 |
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凉果盐胚中有益微生物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 第43-49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43-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腌制山华李 | 第44页 |
·酵母菌悬液的制备 | 第44页 |
·配制麦氏液体培养基 | 第44页 |
·接种 | 第44页 |
·离心过滤 | 第44页 |
·不同接种量发酵 | 第44页 |
·添加菌种 | 第44页 |
·测总糖 | 第44页 |
·测还原糖 | 第44页 |
·测总酸 | 第44页 |
·发酵不同盐度山华李盐胚 | 第44-45页 |
·添加菌种 | 第44页 |
·测总糖 | 第44-45页 |
·测还原糖 | 第45页 |
·测总酸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不同浓度添加量发酵山华李盐胚 | 第45-47页 |
·总糖变化曲线 | 第45页 |
·还原糖变化曲线 | 第45-46页 |
·总酸变化曲线 | 第46-47页 |
·发酵不同盐度山华李盐胚 | 第47-48页 |
·总糖变化曲线 | 第47页 |
·还原糖变化曲线 | 第47-48页 |
·总酸变化曲线 | 第48页 |
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1 总结 | 第49-50页 |
2 讨论 | 第50页 |
3 创新点 | 第50页 |
4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