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山药豆概述 | 第12-13页 |
·山药豆的营养品质 | 第12页 |
·山药豆的保健功效及作用 | 第12-13页 |
·山药豆的储藏性能 | 第13页 |
·国内外山药豆的开发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山药豆全粉的生产 | 第13-14页 |
·山药豆淀粉的生产 | 第14页 |
·山药豆饮料加工 | 第14-15页 |
·山药豆粥的加工 | 第15页 |
·油炸膨化技术 | 第15-16页 |
·油炸膨化技术的特点 | 第15-16页 |
·油炸膨化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货架期预测的动力学模型 | 第16-18页 |
·建立以温度为基础的动力学预测模型 | 第17页 |
·建立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 | 第17-18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8页 |
·本课题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8-19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山药豆粉护色工艺研究 | 第20-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0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生产工艺 | 第21页 |
·山药豆粉白度测定 | 第21页 |
·山药豆粉主要成分测定 | 第21页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不同护色剂度山药豆粉白度影响 | 第22-25页 |
·不同烘干温度对山药豆粉白度影响 | 第25页 |
·不同烘干时间对山药豆粉白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复配方案的确定 | 第26-28页 |
·山药豆粉主要成分 | 第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山药豆休闲食品配比研究 | 第29-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9-30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生产工艺 | 第30页 |
·样品制备 | 第30页 |
·均匀配方设计 | 第30-31页 |
·山药豆脆片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感官评定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原料与山药豆脆片主要成分分析 | 第33-35页 |
·山药豆脆片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35-37页 |
·感官评定结果 | 第37页 |
·配方实验设计结果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油炸山药豆脆片工艺研究 | 第41-60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1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生产工艺 | 第41-42页 |
·样品制备 | 第42页 |
·山药豆脆片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42页 |
·感官评定 | 第42-43页 |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8页 |
·添加剂对山药豆脆片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3-46页 |
·油炸山药豆脆片基本配方的确定 | 第46页 |
·干燥时间对油炸山药豆脆片的膨化度、硬度、含油量影响 | 第46-50页 |
·物料厚度对油炸山药豆脆片的膨化度、硬度、含油量影响 | 第50-51页 |
·油炸温度对油炸山药豆脆片的膨化度、硬度、含油量影响 | 第51-52页 |
·油炸时间对油炸山药豆脆片的膨化度、硬度、含油量影响 | 第52-53页 |
·加工工艺对山药豆脆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53-56页 |
·复配方案的确定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油炸山药豆脆片货架期品质衰败动力学研究 | 第60-74页 |
·实验材料 | 第60-61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60-61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61页 |
·试验方法 | 第61-63页 |
·样品制备 | 第61页 |
·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61页 |
·油脂氧化酸败的动力方程 | 第61-62页 |
·货架寿命的计算 | 第62页 |
·不同温度下油炸山药豆脆片货架寿命 | 第62-63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63页 |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恒温条件下油炸山药豆脆片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63-65页 |
·加速货架期预测过氧化值的动力学分析 | 第65-68页 |
·加速货架期预测酸价的动力学分析 | 第68-70页 |
·货架期模型的验证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