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动趋式的习得与教学研究--以“V+到”、“V+上”为例

致谢第1-5页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9页
1. 绪论第9-20页
   ·研究缘起第9页
   ·动趋式教学应用型研究的回顾和分析第9-13页
     ·基于动趋式偏误分析的研究第9-11页
     ·基于动趋式习得顺序的研究第11-13页
   ·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批判第13-17页
     ·语言难度因素的总结第13-15页
     ·语言难度因素的类型和影响第15-16页
     ·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分析第16-17页
   ·动趋式习得“外部条件”的研究意义第17-18页
   ·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第18-20页
     ·本文的研究目标第18页
     ·本文的研究范围第18-19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9-20页
2. 考察对象“V+到”、“V+上”的特点研究第20-28页
   ·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与多义化第20-21页
     ·历时角度的语法化第20页
     ·共时角度的多义化第20-21页
     ·认知语义学的语义发展原理第21页
   ·“V+到+O”、“V+上+O”的结构关系研究第21-27页
     ·“V+到+O”的语义和结构类型第21-23页
     ·“V+上+O”的语义和结构类型第23-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3. 相关教学语法大纲、教材及课堂教学考察第28-41页
   ·本体语法大纲补语系统中存在的分类问题第28-29页
   ·教学语法大纲对趋向补语的处理第29-31页
     ·教学大纲部分分述第29-31页
     ·教学大纲部分小结第31页
   ·初级汉语教材对趋向补语的处理第31-34页
     ·教材部分分述第31-33页
     ·教材部分小结第33-34页
   ·趋向补语处理混乱的原因分析第34-36页
   ·课堂教学情况调查第36-37页
   ·外部条件的缺陷及其对习得造成的影响预测第37-41页
     ·不符合教学语法语言点排序原则第37-38页
     ·不符合认知规律第38-39页
     ·忽略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的差异第39-40页
     ·对习得情况的影响预测第40-41页
4. 习得情况调查第41-48页
   ·本次调查的目的、被测者学习情况、范围考察范围及测试题型第41页
   ·问卷的具体分析第41-46页
     ·对“填写补语”题的分析第42-43页
     ·对“填写述补结构”题的分析第43-45页
     ·对问答题的分析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5. 教学建议和教学实验第48-57页
   ·动趋式语言难度因素教学上的解决途径构想第48-50页
     ·动趋式的语言差异难度的解决途径第48页
     ·动趋式的语言认知难度的解决途径第48-49页
     ·动趋式的语言发展难度的解决途径第49-50页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V+到”、“V+上”的教学方案和验证第50-55页
     ·“V+到”的教学方案第50-52页
     ·“V+上”的教学方案第52-54页
     ·制作和使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动词与趋向补语搭配表第54页
     ·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验证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6.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附录第62-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同声传译记忆信息处理模型及记忆训练策略
下一篇: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口译的听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