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1.1 酒酒球菌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17-22页 |
1.1.1 酒酒球菌的超突变性与遗传同质性 | 第17-18页 |
1.1.2 酒酒球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8-22页 |
1.2 酒酒球菌胁迫机制研究 | 第22-24页 |
1.2.1 MLF与膜H~+-F_0F_1-ATP酶 | 第22-23页 |
1.2.2 环境胁迫对酒酒球菌细胞膜组分的影响 | 第23页 |
1.2.3 胁迫蛋白的合成 | 第23-24页 |
1.2.4 基于胁迫机制的功能基因 | 第24页 |
1.3 酒酒球菌发酵特性基因研究 | 第24-27页 |
1.3.1 酒酒球菌mleA基因表达 | 第24-25页 |
1.3.2 酒酒球菌β-D-葡萄糖苷酶基因研究 | 第25页 |
1.3.3 酒酒球菌酯酶基因研究 | 第25-26页 |
1.3.4 酒酒球菌质量风险基因研究 | 第26-27页 |
1.4 酒酒球菌优良菌株的筛选研究 | 第27页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7-30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中国不同产区酒酒球菌的荧光标记AFLP分析和MLST分析 | 第30-56页 |
2.1 前言 | 第30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30-32页 |
2.2.1 试验菌株 | 第30页 |
2.2.2 培养基 | 第30-31页 |
2.2.3 试剂 | 第31-32页 |
2.2.4 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2-38页 |
2.3.1 菌株活化 | 第32页 |
2.3.2 酒酒球菌基因组DNA提取 | 第32-33页 |
2.3.3 双酶切和连接反应 | 第33-34页 |
2.3.4 连接产物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 第34-36页 |
2.3.5 AFLP数据分析 | 第36页 |
2.3.6 看家基因的选择 | 第36页 |
2.3.7 酒酒球菌试验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页 |
2.3.8 看家基因的PCR扩增反应 | 第36-37页 |
2.3.9 MLST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页 |
2.3.10 核苷酸序列登录号 | 第37-3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8-52页 |
2.4.1 酒酒球菌试验菌株基因组DNA提取 | 第38页 |
2.4.2 酒酒球菌试验菌株的预扩增反应 | 第38页 |
2.4.3 酒酒球菌试验菌株的选择性扩增引物的筛选 | 第38-39页 |
2.4.4 酒酒球菌试验菌株的选择性扩增反应 | 第39-41页 |
2.4.5 酒酒球菌试验菌株的AFLP遗传图谱分析 | 第41-43页 |
2.4.6 看家基因的PCR扩增反应 | 第43-45页 |
2.4.7 看家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的测序 | 第45-47页 |
2.4.8 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页 |
2.4.9 MLST分型结果 | 第47-49页 |
2.4.10 MLST系统进化和种群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2.4.11 重组分析 | 第51-52页 |
2.5 讨论 | 第52-55页 |
2.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昌黎产区酒酒球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6-67页 |
3.1 前言 | 第56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56-58页 |
3.2.1 试验酒样 | 第56-57页 |
3.2.2 试验菌株 | 第57页 |
3.2.3 培养基 | 第57页 |
3.2.4 试剂 | 第57页 |
3.2.5 仪器与设备 | 第57-58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58-59页 |
3.3.1 菌株活化 | 第58页 |
3.3.2 葡萄酒乳酸菌的分离 | 第58页 |
3.3.3 葡萄酒乳酸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8页 |
3.3.4 酒酒球菌Species-specific PCR扩增反应鉴定 | 第58-59页 |
3.3.5 双酶切和连接反应 | 第59页 |
3.3.6 连接产物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 第59页 |
3.3.7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3.4.1 昌黎产区葡萄酒乳酸菌的分离 | 第59-60页 |
3.4.2 酒酒球菌Species-specific PCR鉴定 | 第60-61页 |
3.4.3 筛选酒酒球菌的预扩增反应 | 第61页 |
3.4.4 筛选酒酒球菌的选择性扩增反应 | 第61-62页 |
3.4.5 222株分离酒酒球菌的荧光标记AFLP多态性分析 | 第62页 |
3.4.6 222株分离酒酒球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2页 |
3.4.7 222株分离酒酒球菌的AFLP遗传图谱分析 | 第62-65页 |
3.5 讨论 | 第65-66页 |
3.6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银川产区酒酒球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67-77页 |
4.1 前言 | 第67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67-69页 |
4.2.1 试验酒样 | 第67-68页 |
4.2.2 试验菌株 | 第68页 |
4.2.3 培养基 | 第68页 |
4.2.4 试剂 | 第68页 |
4.2.5 仪器与设备 | 第68-69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9-70页 |
4.3.1 菌株活化 | 第69页 |
4.3.2 葡萄酒乳酸菌的分离 | 第69页 |
4.3.3 葡萄酒乳酸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9页 |
4.3.4 酒酒球菌Species-specific PCR扩增反应鉴定 | 第69页 |
4.3.5 双酶切和连接反应 | 第69页 |
4.3.6 连接产物的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 | 第69页 |
4.3.7 数据分析 | 第69-7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4.4.1 银川产区葡萄酒乳酸菌的分离 | 第70页 |
4.4.2 酒酒球菌Species-specific PCR鉴定 | 第70-71页 |
4.4.3 筛选酒酒球菌的预扩增反应 | 第71页 |
4.4.4 筛选酒酒球菌的选择性扩增反应 | 第71-72页 |
4.4.5 207株分离酒酒球菌的荧光标记AFLP多态性分析 | 第72页 |
4.4.6 207株分离酒酒球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2页 |
4.4.7 207株分离酒酒球菌的AFLP遗传图谱分析 | 第72-75页 |
4.5 讨论 | 第75-76页 |
4.6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本土酒酒球菌优良菌株的specific-PCR定向筛选 | 第77-91页 |
5.1 前言 | 第77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77-84页 |
5.2.1 试验菌株 | 第77-82页 |
5.2.2 试剂 | 第82-83页 |
5.2.3 仪器与设备 | 第83-84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84-86页 |
5.3.1 葡萄酒乳酸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84页 |
5.3.2 β-葡萄糖苷酶bgl基因的PCR扩增反应 | 第84页 |
5.3.3 酯酶estA基因的PCR扩增反应 | 第84-85页 |
5.3.4 谷胱甘肽还原酶gshR基因的PCR扩增反应 | 第85页 |
5.3.5 氨基甲酸乙酯基因arcABC的PCR扩增反应 | 第85-86页 |
5.3.6 生物胺基因hdc、odc和tdc的PCR扩增反应 | 第86页 |
5.3.7 特异性条带测序 | 第86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86-89页 |
5.4.1 9个功能基因的specific-PCR电泳检测 | 第86-88页 |
5.4.2 功能基因扩增特异性验证 | 第88页 |
5.4.3 172株酒酒球菌功能基因检测结果 | 第88-89页 |
5.5 讨论 | 第89-90页 |
5.6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本土酒酒球菌优良菌株的酿酒特性研究 | 第91-109页 |
6.1 前言 | 第91页 |
6.2 材料与仪器 | 第91-93页 |
6.2.1 试验菌株 | 第91页 |
6.2.2 葡萄酒酒样 | 第91页 |
6.2.3 培养基 | 第91-92页 |
6.2.4 模拟酒 | 第92-93页 |
6.2.5 试剂 | 第93页 |
6.2.6 仪器与设备 | 第93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93-94页 |
6.3.1 菌株活化 | 第93页 |
6.3.2 绘制标准曲线 | 第93页 |
6.3.3 试验菌株在不同胁迫条件模拟酒中的生长量 | 第93页 |
6.3.4 筛选本土酒酒球菌的葡萄酒发酵 | 第93-94页 |
6.3.5 L-苹果酸的测定 | 第94页 |
6.3.6 苹果酸-乳酸发酵后理化检测 | 第94页 |
6.3.7 葡萄酒香气成分分析 | 第94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7页 |
6.4.1 生长曲线 | 第94-95页 |
6.4.2 试验菌株抗胁迫培养的相对生长量 | 第95-101页 |
6.4.3 不同菌株在葡萄酒中的L-苹果酸代谢能力 | 第101-102页 |
6.4.4 MLF后葡萄酒理化指标 | 第102-103页 |
6.4.5 不同菌株的葡萄酒整体发酵香气成分分析 | 第103-106页 |
6.4.6 不同菌株的葡萄酒整体发酵香气的主成分分析 | 第106-107页 |
6.5 讨论 | 第107页 |
6.6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 第109-11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9-110页 |
7.2 创新点 | 第110页 |
7.3 展望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4页 |
附录 | 第124-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个人简历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