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1.1 绿豆淀粉的概述及生产方法 | 第12-13页 |
1.1.1 绿豆淀粉的概述 | 第12页 |
1.1.2 绿豆淀粉的生产方法及优缺点 | 第12-13页 |
1.2 微生物絮凝剂 | 第13-16页 |
1.2.1 絮凝剂的种类 | 第13页 |
1.2.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2.3 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 | 第14-15页 |
1.2.4 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 | 第15页 |
1.2.5 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 第15-16页 |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16页 |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介 | 第16页 |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食品发酵生态系统的应用 | 第16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绿豆酸浆中微生物区系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2.2.1 自然发酵酸浆样品稀疏曲线 | 第20-21页 |
2.2.2 自然发酵酸浆样品中OTU数量分析 | 第21页 |
2.2.3 Alpha多样性 | 第21页 |
2.2.4 细菌物种丰度分析 | 第21-22页 |
2.3 讨论 | 第22-23页 |
2.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自然发酵绿豆酸浆中高絮凝淀粉微生物的筛选及鉴定 | 第24-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3.2.1 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7页 |
3.2.2 菌种鉴定 | 第27-31页 |
3.3 讨论 | 第31页 |
3.4 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AcetobacterindonesiensisLLY11生长特性研究 | 第33-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4.2.1 碳源对A.indonesiensisLLY11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4.2.2 碳源添加量对A.indonesiensisLLY11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3 氮源对A.indonesiensisLLY11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4.2.4 氮源添加量对A.indonesiensisLLY11生长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5 初始pH对A.indonesiensisLLY11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4.2.6 培养温度对A.indonesiensisLLY11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7 均匀实验优化A.indonesiensisLLY11培养条件 | 第39-41页 |
4.3 讨论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AcetobacterindonesiensisLLY11絮凝条件优化 | 第43-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5.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6页 |
5.2.1 A.indonesiensisLLY11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6-50页 |
5.2.2 响应面实验优化A.indonesiensisLLY11培养条件 | 第50-54页 |
5.2.3 理化因素对A.indonesiensisLLY11发酵液絮凝活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5.3 讨论 | 第56页 |
5.4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创新点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介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