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本土中文教材《千岛华语》和《育苗华语》的对比分析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一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关于东南亚地区的汉语教材研究 | 第12页 | 
| 1.2.3 关于印尼中文教材的研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 印尼中文教育现状和教材使用情况 | 第14-18页 | 
| 1.4.1 印尼中文教育简史 | 第14-15页 | 
| 1.4.2 印尼中文教育现状 | 第15-16页 | 
| 1.4.3 印尼中文教材使用状况 | 第16-18页 | 
| 二 《育苗华语》和《千岛华语》的教材体例比较分析 | 第18-21页 | 
| 2.1 育苗华语》的教材体例 | 第18-19页 | 
| 2.2 《千岛华语》的教材体例 | 第19页 | 
| 2.3 两套教材的体例比较 | 第19-21页 | 
| 三 《育苗华语》和《千岛华语》的课文比较分析 | 第21-31页 | 
| 3.1 两套教材的课文形式比较分析 | 第21-25页 | 
| 3.1.1 《育苗华语》的课文形式 | 第21-23页 | 
| 3.1.2 《千岛华语》的课文形式 | 第23-24页 | 
| 3.1.3 两套教材课文形式的比较 | 第24-25页 | 
| 3.2 两套教材的课文题材比较分析 | 第25-27页 | 
| 3.2.1 《育苗华语》的题材 | 第25-26页 | 
| 3.2.2 《千岛华语》的题材 | 第26页 | 
| 3.2.3 《育苗华语》和《千岛华语》题材的对比 | 第26-27页 | 
| 3.3 两套教材的课文本土化比较分析 | 第27-31页 | 
| 3.3.1 《育苗华语》的课文本土化 | 第27-28页 | 
| 3.3.2 《千岛华语》的课文本土化 | 第28-29页 | 
| 3.3.3 两套教材课文本土化的对比 | 第29-31页 | 
| 四 《育苗华语》和《千岛华语》的词汇对比分析 | 第31-38页 | 
| 4.1 两套教材的词汇总量及平均量的对比分析 | 第31-33页 | 
| 4.1.1 两套教材的的词汇总量 | 第31-32页 | 
| 4.1.2 两套教材的的平均词汇量比较 | 第32-33页 | 
| 4.2 两套教材词汇等级分布的对比分析 | 第33-35页 | 
| 4.2.1 《育苗华语》的词汇等级分布 | 第33-34页 | 
| 4.2.2 《千岛华语》的词汇等级分布 | 第34-35页 | 
| 4.2.3 两套教材词汇等级分布的对比 | 第35页 | 
| 4.3 两套教材的词汇选入和生词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35-38页 | 
| 4.3.1 两套教材词汇选入的对比 | 第35-36页 | 
| 4.3.2 两套教材的生词注释的对比 | 第36-38页 | 
| 五 《育苗华语》和《千岛华语》的语法对比分析 | 第38-46页 | 
| 5.1 两套教材语法项目数量的对比分析 | 第38-40页 | 
| 5.1.1 《育苗华语》的语法项目数量 | 第38-39页 | 
| 5.1.2 《千岛华语》的语法项目数量 | 第39-40页 | 
| 5.1.3 两套教材语法项目数量的对比分析 | 第40页 | 
| 5.2 两套教材语法项目编排的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 5.3 两套教材语法项目解释的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 六 《育苗华语》和《千岛华语》的练习对比分析 | 第46-51页 | 
| 6.1 两套教材的练习数量的对比分析 | 第46-48页 | 
| 6.1.1 两套教材课后练习数量的对比 | 第46-47页 | 
| 6.1.2 两套教材练习册题目数量的对比 | 第47-48页 | 
| 6.2 两套教材练习题型的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 6.2.1 两套教材课后练习题型的对比 | 第48-49页 | 
| 6.2.2 两套教材练习册题型的对比 | 第49-51页 | 
| 七 结语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