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8-10页 |
1.1 论文选题理由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2 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2.1 学习归因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1.1 学习归因的理论 | 第10页 |
2.1.2 学习归因的结构与测量 | 第10-11页 |
2.1.3 学习归因的研究 | 第11-12页 |
2.2 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2.1 学习策略的界定 | 第12页 |
2.2.2 学习策略的测量 | 第12-13页 |
2.3 学业成绩 | 第13页 |
2.4 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三变量的关系 | 第13-16页 |
2.4.1 学习归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2.4.2 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14页 |
2.4.3 学习归因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 | 第14页 |
2.4.4 三者关系研究 | 第14-16页 |
3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16-1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4 研究1 LASSI量表的修订与验证 | 第17-24页 |
4.1 方法 | 第17页 |
4.1.1 LASSI初次修订 | 第17页 |
4.1.2 LASSI正式问卷验证 | 第17页 |
4.2 结果 | 第17-21页 |
4.2.1 学习策略量表“初次修订”信度分析 | 第17-18页 |
4.2.2 学习策略量表“初次修订”效度分析 | 第18-19页 |
4.2.3 学习策略量表“正式施测”信度分析 | 第19-20页 |
4.2.4 学习策略量表“正式施测”效度分析 | 第20-21页 |
4.3 讨论 | 第21-24页 |
4.3.1 学习策略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21-22页 |
4.3.2 学习策略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22-24页 |
5 研究2 高职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 第24-42页 |
5.1 方法 | 第24-25页 |
5.1.1 被试 | 第24页 |
5.1.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5.1.3 施测流程 | 第25页 |
5.1.4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 第25页 |
5.2 结果 | 第25-38页 |
5.2.1 高职生学习归因方式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5.2.2 高职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结果分析 | 第27-31页 |
5.2.3 高职生学业成绩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5.2.4 高职生学习归因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32-33页 |
5.2.5 高职生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33-34页 |
5.2.6 高职生学习归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5.2.7 高职生学习归因方式、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 第36-38页 |
5.3 讨论 | 第38-42页 |
5.3.1 高职生学习归因方式的总体表现 | 第38-39页 |
5.3.2 高职生学习策略的总体表现 | 第39-40页 |
5.3.3 高职生学业成绩的总体表现 | 第40页 |
5.3.4 高职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总体表现 | 第40-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7.1 学习策略量表修订过程还需精细 | 第43页 |
7.2 研究对象局限 | 第43页 |
7.3 立足实践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64页 |
附录1 学习策略问卷初次修订验证性因素分析标准化系数 | 第48-52页 |
附录2 学习策略问卷正式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标准化系数 | 第52-56页 |
附录3 高职生归因方式在年级间的差异比较 | 第56-57页 |
附录4 高职生学习策略在年级间的差异比较 | 第57-59页 |
附录5 学习策略量表(LASSI)修订版部分题 | 第59-60页 |
附录6 LASSI原始量表 | 第60-63页 |
附录7 MMCS问卷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