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职生移情可塑性信念的特点及其与移情水平、亲社会倾向的关系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问题提出第8-9页
2 文献综述第9-19页
    2.1 移情研究第9-15页
        2.1.1 移情的概念界定第9-10页
        2.1.2 移情的测量方式第10-12页
        2.1.3 移情的影响因素第12-13页
        2.1.4 移情对道德行为的影响第13-15页
    2.2 移情信念的研究第15-18页
        2.2.1 移情信念的概念界定第15-16页
        2.2.2 移情可塑性信念的测量第16页
        2.2.3 移情可塑性信念对移情水平的影响第16-17页
        2.2.4 移情可塑性信念对行为的影响第17-18页
    2.3 简评第18-19页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第19-20页
    3.1 研究目的第19页
    3.2 研究假设第19-20页
4 移情可塑性信念问卷的修订第20-24页
    4.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4.1.1 被试第20页
        4.1.2 研究工具第20-21页
        4.1.3 研究程序第21页
    4.2 研究结果第21-23页
    4.3 讨论第23-24页
5 高职生移情可塑性信念的特点及其与移情水平、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第24-39页
    5.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5.1.1 被试第24页
        5.1.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5.1.3 研究程序第25页
    5.2 研究结果第25-31页
        5.2.1 高职生移情可塑性信念的特点第25-26页
        5.2.2 高职生移情水平的特点第26-27页
        5.2.3 高职生亲社会倾向的特点第27-30页
        5.2.4 高职生移情可塑性信念与移情水平、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第30-31页
    5.3 讨论第31-36页
        5.3.1 高职生移情可塑性信念的特点第31-32页
        5.3.2 高职生移情水平的特点第32-33页
        5.3.3 高职生亲社会倾向的特点第33-35页
        5.3.4 高职生移情可塑性信念是移情水平和亲社会倾向有效的预测源第35-36页
    5.4 教育建议第36-39页
6 结论第39-40页
    6.1 主要结论第39页
    6.2 研究创新之处第39页
    6.3 研究不足之处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5页
附录第45-48页
    移情可塑性信念问卷第45-46页
    移情水平问卷第46-47页
    亲社会倾向问卷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与自尊、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高职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