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生物质资源 | 第11-14页 |
1.2.1 生物质资源来源及组成 | 第11-12页 |
1.2.2 生物质转化技术及应用进展 | 第12-13页 |
1.2.3 生物质资源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木薯渣的利用现状 | 第14-16页 |
1.4 热水预处理 | 第16-18页 |
1.4.1 热水预处理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1.4.2 影响热水预处理的因素 | 第17页 |
1.4.3 热水预处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超低酸预处理 | 第18页 |
1.5.1 超低酸预处理的特点 | 第18页 |
1.5.2 影响超低酸预处理的因素 | 第18页 |
1.6 半纤维素 | 第18-22页 |
1.6.1 半纤维素组分 | 第18-19页 |
1.6.2 半纤维素结构 | 第19-20页 |
1.6.3 半纤维素的水解特征 | 第20-21页 |
1.6.4 半纤维素的水解化学反应 | 第21-22页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7.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7.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木薯渣热水预抽提水解液组成及性质 | 第24-38页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1.3 木薯渣组分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1.4 中温淀粉酶酶活的测定 | 第25页 |
2.2 实验与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2.1 木薯渣除淀粉 | 第25-26页 |
2.2.2 木薯渣热水预处理 | 第26页 |
2.2.3 水解液中半纤维素的分离 | 第26-27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2.3.1 木薯渣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2.3.2 水解液中糖类溶出规律 | 第29-32页 |
2.3.3 水解液中半纤维素糖基组分分析 | 第32-34页 |
2.3.4 水解液中半纤维素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5页 |
2.3.5 水解液中半纤维素一维核磁共振分析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热水预处理对残渣各组分性质及酶解效率的影响 | 第38-49页 |
3.1 实验原料及药品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1页 |
3.2.1 热水预处理后残渣结晶度分析 | 第38-39页 |
3.2.2 热水预处理后残渣中木素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3.2.3 热水预处理残渣的酶解 | 第39-40页 |
3.2.4 热水预处理残渣半纤维素的提取 | 第40页 |
3.2.5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3.3.1 热水预处理对残渣结晶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 热水预处理对残渣相对木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3 热水预处理对残渣酶解效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4 热水预处理残渣中半纤维素性质 | 第46-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半纤维素热稳定性研究 | 第49-56页 |
4.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49页 |
4.1.1 实验原料 | 第4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52页 |
4.2.1 半纤维素热解实验研究 | 第49-50页 |
4.2.2 木薯渣中分离得半纤维素的热解动力学研究 | 第50-52页 |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52-55页 |
4.3.1 半纤维素热解特性分析 | 第52-54页 |
4.3.2 半纤维素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木薯渣热水和超低酸预处理的对比研究 | 第56-6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5.1.1 实验原料 | 第56页 |
5.1.2 木薯渣的预处理 | 第56页 |
5.1.3 预处理液中糖及降解产物的检测 | 第56-57页 |
5.1.4 戊糖和己糖总溶出率的计算[101] | 第5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5.2.1 戊糖和己糖溶出率随保温时间的变化 | 第57-61页 |
5.2.2 抑制物随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变化 | 第61-62页 |
5.2.3 不同预处理方式总糖溶出率随时间及温度的变化 | 第62-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6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