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语料来源与背景属性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第二章 泰国学生动态助词习得偏误分析 | 第18-76页 |
第一节 汉语动态助词“着”的偏误分析 | 第18-38页 |
一、初级阶段动态助词“着”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20-26页 |
二、中级阶段动态助词“着”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26-34页 |
三、高级阶段动态助词“着”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第二节 汉语动态助词“了”的偏误分析 | 第38-62页 |
一、初级阶段动态助词“了”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38-46页 |
二、中级阶段动态助词“了”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46-55页 |
三、高级阶段动态助词“了”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55-62页 |
第三节 汉语动态助词“过”的偏误分析 | 第62-76页 |
一、初级阶段动态助词“过”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63-69页 |
二、中级阶段动态助词“过”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69-74页 |
三、高级阶段动态助词“过”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74-76页 |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习得顺序考察 | 第76-87页 |
第一节 习得顺序的研究方法和习得标准的确立 | 第76-77页 |
第二节 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所在句式习得顺序的考察 | 第77-85页 |
一、汉语动态助词“着”所在句式习得顺序考察 | 第78-81页 |
二、汉语动态助词“了”所在句式习得顺序考察 | 第81-83页 |
三、汉语动态助词“过”所在句式习得顺序考察 | 第83-8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85-87页 |
一、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的习得顺序 | 第85-86页 |
二、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了”的习得顺序 | 第86页 |
三、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过”的习得顺序 | 第86-87页 |
第四章 泰国学生“着”、“了”、“过”习得顺序的实证考察 | 第87-94页 |
第一节 实验设计与实施 | 第87-88页 |
一、实验目的 | 第87页 |
二、实验对象 | 第87-88页 |
三、实验方法 | 第88页 |
四、语料收集和整理 | 第88页 |
第二节 泰国学生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所在句式习得顺序考察 | 第88-94页 |
一、汉语动态助词“着”所在句式习得顺序考察 | 第89-90页 |
二、汉语动态助词“了”所在句式习得顺序考察 | 第90-92页 |
三、汉语动态助词“过”所在句式习得顺序考察 | 第92-94页 |
第五章 教学建议 | 第94-111页 |
第一节 教学大纲和教材 | 第94-106页 |
一、《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动态助词的选取与排序情况 | 第94-100页 |
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长期进修教学大纲》中动态助词的选取与排序情况 | 第100-102页 |
三、《汉语教程》(第1-2册)中的动态助词的选取与排序情况 | 第102-106页 |
第二节 对教师的建议 | 第106-111页 |
一、对动态助词“着”的教学建议 | 第106-108页 |
二、对动态助词“了”的教学建议 | 第108-109页 |
三、对动态助词“过”的教学建议 | 第109-111页 |
结语 | 第111-113页 |
附录 | 第113-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