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乌龙茶简介 | 第11页 |
1.2 酶技术在茶叶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酶技术改善茶的香气品质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2 酶技术改变茶叶茶多酚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黑曲霉在茶叶加工中应用 | 第14-15页 |
1.3.1 黑曲霉在食品生产中应用 | 第14页 |
1.3.2 黑曲霉胞外酶在茶叶加工中应用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茶叶的挥发性成分及儿茶素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1 茶叶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2 儿茶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6.1 黑曲霉胞外酶对乌龙茶汤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第17-18页 |
1.6.2 LC-MS/MS测定乌龙茶汤中儿茶素含量 | 第18页 |
1.6.3 黑曲霉胞外酶对乌龙茶汤中茶多酚的影响 | 第18-19页 |
第2章 黑曲霉胞外酶对乌龙茶汤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第19-40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19-21页 |
2.1.1 黑曲霉菌种及乌龙茶 | 第19页 |
2.1.2 药品和试剂 | 第19页 |
2.1.3 主要溶液与配置 | 第19页 |
2.1.4 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方法 | 第19-21页 |
2.1.5 仪器设备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单孢子菌悬液的制备 | 第21页 |
2.2.2 黑曲霉发酵胞外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21-22页 |
2.2.3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叶的方法 | 第22页 |
2.2.4 GC-MS的操作方法 | 第22页 |
2.2.5 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2.6 挥发性成分定量分析方法 | 第23页 |
2.2.7 挥发性成分香气活性值分析 | 第23页 |
2.2.8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9页 |
2.3.1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 | 第23-31页 |
2.3.2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挥发性成分定量分析 | 第31-35页 |
2.3.3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挥发性成分香气值(OAV)分析 | 第35-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LC-MS/MS测定乌龙茶汤中儿茶素含量 | 第40-56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3.1.1 乌龙茶叶 | 第40页 |
3.1.2 药品和试剂 | 第40页 |
3.1.3 主要溶液与配置 | 第40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3.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42页 |
3.2.3 标准曲线制作和方法检出限 | 第42-43页 |
3.2.4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43页 |
3.2.5 方法加标回收率 | 第43页 |
3.2.6 乌龙茶样品溶液制备 | 第43页 |
3.2.7 定性定量分析乌龙茶汤中儿茶素 | 第43页 |
3.2.8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4页 |
3.3.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43-47页 |
3.3.2 质谱条件的确定 | 第47-51页 |
3.3.3 标准曲线方程、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 | 第51-52页 |
3.3.4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52-53页 |
3.3.5 方法加标回收率 | 第53-54页 |
3.3.6 乌龙茶汤中儿茶素含量测定 | 第54页 |
3.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黑曲霉胞外酶对乌龙茶汤中茶多酚的影响 | 第56-67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4.1.1 黑曲霉菌种及乌龙茶 | 第56页 |
4.1.2 药品和试剂 | 第56页 |
4.1.3 主要溶液与配置 | 第56页 |
4.1.4 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4.2.1 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方法 | 第57页 |
4.2.2 黑曲霉发酵胞外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57页 |
4.2.3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 | 第57页 |
4.2.4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pH | 第57-58页 |
4.2.5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总茶多酚含量测定 | 第58页 |
4.2.6 LC-MS/MS测定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中儿茶素含量 | 第58页 |
4.2.7 感官评价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滋味 | 第58页 |
4.2.8 数据处理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4.3.1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pH | 第59页 |
4.3.2 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茶多酚总量测定 | 第59-60页 |
4.3.3 LC-MS/MS测定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中儿茶素含量 | 第60-65页 |
4.3.4 感官评价黑曲霉胞外酶浸提乌龙茶汤的滋味 | 第65-66页 |
4.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