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制品的标准与检验论文

水产品中两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12-13页
第1章 引言第13-37页
    1.1 水产品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第13页
    1.2 本文涉及的两种食源性致病菌第13-17页
        1.2.1 副溶血性弧菌第13-15页
        1.2.2 霍利斯格里蒙特氏菌第15-17页
    1.3 食源性致病的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1 传统培养法第17页
        1.3.2 以DNA为检测靶点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第17-19页
        1.3.3 以抗原为靶点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第19-21页
        1.3.4 其他第21页
    1.4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及其在水产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应用第21-29页
        1.4.1 LAMP反应原理第23页
        1.4.2 LAMP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第23-29页
    1.5 活菌检测技术研究第29-30页
        1.5.1 荧光染料法第29-30页
        1.5.2 mRNA逆转录法第30页
        1.5.3 核酸染料抑制剂法第30页
    1.6 数字PCR及其应用第30-34页
        1.6.1 数字PCR的概述第30-31页
        1.6.2 数字PCR的优势第31页
        1.6.3 数字PCR的应用第31-34页
    1.7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第34-37页
        1.7.1 研究目的第35页
        1.7.2 研究内容第35页
        1.7.3 创新点第35页
        1.7.4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第35-37页
第2章 四重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方法的建立第37-46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7-38页
        2.1.1 实验菌株第37-38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38页
        2.1.3 主要试剂第38页
    2.2 试验方法第38-40页
        2.2.1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及培养第38页
        2.2.2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8-39页
        2.2.3 基因组DNA的制备第39页
        2.2.4 纯菌悬液DNA模板的提取第39页
        2.2.5 四重PCR体系的建立第39-40页
        2.2.6 四重PCR体系灵敏度试验第40页
        2.2.7 四重PCR体系特异性试验第40页
        2.2.8 人工污染样品检测第40页
    2.3 试验结果第40-44页
        2.3.1 四重体系中的各单重PCR及四重PCR实验结果第40-42页
        2.3.2 四重PCR体系特异性试验结果第42页
        2.3.3 四重PCR体系灵敏度试验结果第42-44页
        2.3.4 模拟样品检测及基因携带判定第44页
    2.4 本章结果及讨论第44-46页
第3章 副溶血性弧菌IMS-realtime mPCR法的建立及其在水产品中的检测应用第46-59页
    3.1 试验材料第46-47页
        3.1.1 试验菌株第46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6页
        3.1.3 主要试剂第46页
        3.1.4 主要溶液配制第46-47页
    3.2 试验方法第47-50页
        3.2.1 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的制备第47-48页
        3.2.2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48-49页
        3.2.3 实时多重荧光PCR体系的建立第49页
        3.2.4 引物和探针浓度的优化第49页
        3.2.5 三重荧光PCR灵敏度试验第49-50页
        3.2.6 三重荧光PCR特异性试验第50页
        3.2.7 IMS-realtime mPCR在人工污染样品的检测应用第50页
    3.3 试验结果第50-58页
        3.3.1 副溶血性弧菌免疫磁珠优化结果第50-53页
        3.3.2 引物和探针浓度优化结果第53-54页
        3.3.3 灵敏度试验结果第54-55页
        3.3.4 特异性试验结果第55-56页
        3.3.5 人工污染样品检测结果第56-58页
    3.4 本章小结及讨论第58-59页
第4章 建立PMA-ddPCR用于副溶血性弧菌活菌绝对定量检测方法第59-68页
    4.1 试验材料第59-60页
        4.1.1 试验菌株第59页
        4.1.2 主要仪器设备第59页
        4.1.3 试验试剂第59-60页
    4.2 试验方法第60-62页
        4.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与合成第60页
        4.2.2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第60-61页
        4.2.3 退火温度的优化第61页
        4.2.4 PMA浓度及处理时间的优化第61-62页
        4.2.5 PMA-ddPCR活菌定量线性范围第62页
    4.3 试验结果第62-66页
        4.3.1 双重ddPCR反应体系的建立第62-63页
        4.3.2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第63-64页
        4.3.3 PMA条件优化第64-65页
        4.3.4 PMA-ddPCR方法线性范围研究结果第65-66页
    4.4 本章小结及讨论第66-68页
第5章 霍利斯格里蒙特氏菌IMS-LAMP快速检测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第68-79页
    5.1 试验材料第68页
        5.1.1 试验菌株第68页
        5.1.2 主要仪器设备第68页
        5.1.3 主要试剂第68页
    5.2 试验方法第68-72页
        5.2.1 霍利斯格里蒙特氏菌的活化及培养第68页
        5.2.2 霍利斯格里蒙特氏菌免疫磁珠的制备第68-69页
        5.2.3 LAMP引物的设计和合成第69-70页
        5.2.4 LAMP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第70-71页
        5.2.5 Realtime-PCR反应体系及程序第71页
        5.2.6 特异性试验第71页
        5.2.7 灵敏度试验第71页
        5.2.8 人工污染样品的检测第71-72页
    5.3 试验结果第72-78页
        5.3.1 霍利斯格里蒙特氏菌免疫磁珠优化结果第72-74页
        5.3.2 LAMP扩增结果第74-75页
        5.3.3 特异性试验结果第75-76页
        5.3.4 灵敏度实验结果第76-77页
        5.3.5 人工模拟样品检测结果第77-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多重PCR同时检测副溶血弧菌和霍利斯格里蒙霍特氏菌及其致病因子第79-89页
    6.1 试验材料第79页
        6.1.1 试验菌株第79页
        6.1.2 主要仪器设备第79页
        6.1.3 主要试剂第79页
    6.2 试验方法第79-82页
        6.2.1 引物设计第79-80页
        6.2.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80页
        6.2.3 菌液中DNA的提取第80页
        6.2.4 单重PCR体系的建立第80页
        6.2.5 多重PCR体系的建立第80-81页
        6.2.6 多重PCR灵敏度检测第81-82页
        6.2.7 多重PCR特异性检测第82页
        6.2.8 实际样品的初步应用第82页
    6.3 试验结果第82-88页
        6.3.1 单重PCR扩增结果第82-83页
        6.3.2 多重PCR退火温度优化结果第83-84页
        6.3.3 多重PCR体系引物浓度优化第84-85页
        6.3.4 灵敏度试验结果第85-87页
        6.3.5 特异性的测定第87页
        6.3.6 实际样品检测结果第87-88页
    6.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7.1 结论第89-90页
    7.2 展望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8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燕碎蛋白肽与多糖的分离制备及抗氧化活性
下一篇:黑曲霉胞外酶对乌龙茶挥发性成分和茶多酚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