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肉制品论文

冷鲜牛肉保鲜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冷鲜牛肉减菌技术研究第14-17页
        1.1.1 生物与化学抗菌剂在冷鲜牛肉保鲜中的应用第14-15页
        1.1.2 臭氧减菌技术在冷鲜牛肉保鲜中的应用第15页
        1.1.3 ClO_2减菌技术在冷鲜牛肉保鲜中的应用第15-16页
        1.1.4 其他减菌技术第16-17页
    1.2 包装方式第17-19页
        1.2.1 真空包装第17-18页
        1.2.2 气调包装第18页
        1.2.3 抗菌包装第18-19页
    1.3 栅栏技术第19页
    1.4 HACCP在冷鲜牛肉减菌保鲜中的作用第19-20页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CO发色预处理对冷鲜牛肉品质的影响第22-34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22-23页
        2.1.1 实验材料第22页
        2.1.2 主要试剂第22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2.1 样品处理第23页
        2.2.2 色差的测定第23页
        2.2.3 pH值的测定第23页
        2.2.4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23页
        2.2.5 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的测定第23-24页
        2.2.6 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的测定第24-25页
        2.2.7 巯基含量的测定第25页
        2.2.8 Ca~(2+)-ATPase活性的测定第25-26页
        2.2.9 统计分析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2页
        2.3.1 色泽的变化第26-27页
        2.3.2 pH值的变化第27-28页
        2.3.3 菌落总数的变化第28-29页
        2.3.4 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的变化第29-30页
        2.3.5 高铁肌红蛋白还原酶活力的变化第30-31页
        2.3.6 巯基含量的变化第31-32页
        2.3.7 Ca~(2+)-ATPase活性的变化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三章 CO与O_3对真空包装冷鲜牛肉品质的影响第34-48页
    3.1 材料与设备第34-35页
        3.1.1 实验材料第34页
        3.1.2 主要试剂第34页
        3.1.3 主要仪器设备第34-35页
    3.2 实验方法第35-37页
        3.2.1 样品处理第35页
        3.2.2 CO渗透率的测定第35页
        3.2.3 色差的测定第35页
        3.2.4 汁液流失率的测定第35页
        3.2.5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35-36页
        3.2.6 pH的测定第36页
        3.2.7 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的测定第36页
        3.2.8 TBA值的测定第36页
        3.2.9 TVB-N值的测定第36页
        3.2.10 感官评价第36-37页
        3.2.11 统计分析第3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7-47页
        3.3.1 CO渗透率第37-38页
        3.3.2 色泽的变化第38-39页
        3.3.3 汁液流失率的变化第39-40页
        3.3.4 菌落总数的变化第40-41页
        3.3.5 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的变化第41-42页
        3.3.6 TBA值的变化第42-43页
        3.3.7 pH的变化第43-44页
        3.3.8 TVB-N值的变化第44页
        3.3.9 感官结果的分析第44-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外源谷胱甘肽、CO和O_3结合对冷鲜牛肉贮藏品质的影响第48-57页
    4.1 材料与设备第48-49页
        4.1.1 实验材料第48页
        4.1.2 主要试剂第48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48-49页
    4.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2.1 样品处理第49页
        4.2.2 色差的测定第49页
        4.2.3 TVB-N值的测定第49页
        4.2.4 pH的测定第49页
        4.2.5 TBA值的测定第49页
        4.2.6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49-50页
        4.2.7 统计分析第5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0-56页
        4.3.1 色泽的变化第50-52页
        4.3.2 TVB-N值的变化第52-53页
        4.3.3 pH的变化第53-54页
        4.3.4 TBA值的变化第54-55页
        4.3.5 菌落总数的变化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ClO_2对冷鲜牛肉减菌效果的影响第57-71页
    5.1 材料与设备第57-58页
        5.1.1 实验材料第57页
        5.1.2 主要试剂第57页
        5.1.3 主要仪器设备第57-58页
    5.2 实验方法第58-60页
        5.2.1 ClO_2活化条件正交实验设计第58-59页
        5.2.2 ClO_2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第59页
        5.2.3 ClO_2含量的测定第59页
        5.2.4 TBA值的测定第59页
        5.2.5 ClO_2残留量的测定第59-60页
        5.2.6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60页
        5.2.7 色差的测定第60页
        5.2.8 统计分析第6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0-69页
        5.3.1 ClO_2活化条件正交实验分析第60-64页
        5.3.2 ClO_2处理时间对冷鲜牛肉色泽的影响第64-65页
        5.3.3 ClO_2处理时间对冷鲜牛肉TBA值的影响第65-66页
        5.3.4 ClO_2处理时间对冷鲜牛肉ClO_2残留量的影响第66页
        5.3.5 ClO_2处理时间对冷鲜牛肉菌落总数的影响第66-67页
        5.3.6 ClO_2处理浓度对牛肉色泽的影响第67-68页
        5.3.7 ClO_2处理浓度对牛肉TBA值的影响第68页
        5.3.8 ClO_2处理浓度对牛肉ClO_2残留量的影响第68-69页
        5.3.9 ClO_2处理浓度对牛肉菌落总数的影响第69页
    5.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O_3、CO_2与乳酸联合作用对CO发色牛肉品质的影响第71-92页
    6.1 材料与设备第71-72页
        6.1.1 实验材料第71页
        6.1.2 主要试剂第71-72页
        6.1.3 主要仪器设备第72页
    6.2 实验方法第72-76页
        6.2.1 样品处理第72-73页
        6.2.2 ClO_2联合乳酸对CO发色牛肉贮藏品质的影响第73页
        6.2.3 微生物的测定第73-74页
            6.2.3.1 培养基的配置第74页
        6.2.4 色差分析第74-75页
        6.2.5 pH的测定第75页
        6.2.6 TBA值的测定第75页
        6.2.7 TVB-N值的测定第75页
        6.2.8 高铁肌红蛋白的测定第75页
        6.2.9 CO残留量的测定第75页
        6.2.10 脂肪酸的测定第75页
        6.2.11 统计分析第75-7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6-91页
        6.3.1 不同浓度O_3联合ClO_2减菌处理对菌落总数及菌相的影响第76-81页
        6.3.2 CO、O_3、ClO_2、乳酸联合处理对冷鲜牛肉菌落总数的影响第81-82页
        6.3.3 CO、O_3、ClO_2、乳酸协同处理对冷鲜牛肉TBA值的影响第82-83页
        6.3.4 色泽的变化第83-84页
        6.3.5 pH的变化第84-85页
        6.3.6 TBA值的变化第85-86页
        6.3.7 菌落总数的变化第86-87页
        6.3.8 TVB-N值的变化第87-88页
        6.3.9 高铁肌红蛋白相对含量的变化第88页
        6.3.10 贮藏期间牛肉CO残留量的变化第88-89页
        6.3.11 贮藏期间脂肪酸的变化第89-91页
    6.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92-95页
    7.1 总结第92-93页
    7.2 展望第93-95页
参考 文献第95-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裂片石莼多糖肉桂醛精油乳液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下一篇:鲣鱼精风味料制备与品质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