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霉菌毒素的概述 | 第16页 |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简述 | 第16-17页 |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7页 |
1.4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 第17-19页 |
1.4.1 生殖毒性 | 第17-18页 |
1.4.2 肝毒性 | 第18页 |
1.4.3 免疫毒性 | 第18-19页 |
1.5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及限量标准 | 第19页 |
1.5.1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现状 | 第19页 |
1.5.2 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 | 第19页 |
1.6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 第19-20页 |
1.6.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9-20页 |
1.6.2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20页 |
1.7 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方法 | 第20-21页 |
1.7.1 物理脱毒法 | 第20页 |
1.7.2 化学脱毒法 | 第20-21页 |
1.7.3 生物脱毒法 | 第21页 |
1.8 霉菌毒素与玉米赤霉烯酮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21-23页 |
1.8.1 肠道菌群的简述 | 第21-22页 |
1.8.2 霉菌毒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22页 |
1.8.3 玉米赤霉烯酮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22-23页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分离鉴定与生长条件优化 | 第24-36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2.1 筛选样品来源 | 第24页 |
2.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4页 |
2.2.3 ZEN的储备 | 第24-25页 |
2.2.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5-26页 |
2.2.5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3.1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分离及降解率初测 | 第26-27页 |
2.3.2 7号菌株在基础培养基中的生长与ZEN降解率 | 第27页 |
2.3.3 降解菌株的鉴定 | 第27-28页 |
2.3.3.1 菌落形态鉴定 | 第27页 |
2.3.3.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27-28页 |
2.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8页 |
2.3.4 降解菌株的生长条件优化 | 第28-29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4.1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降解率初测 | 第29-30页 |
2.4.2 7号菌株在基础培养基中的生长与ZEN降解率 | 第30-31页 |
2.4.3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鉴定 | 第31-33页 |
2.4.3.1 菌落形态鉴定 | 第31页 |
2.4.3.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1-32页 |
2.4.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33页 |
2.4.4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株的生长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2.5 结论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降解特性及在模拟胃液中的耐受性 | 第36-42页 |
3.1 前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3.2.1 菌株 | 第36页 |
3.2.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36-37页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3.1 试验菌株B.cereusBC7的活化及培养 | 第37页 |
3.3.2 待检测样品的制备与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3.3.3 HPLC检测ZEN的条件 | 第38页 |
3.3.4 ZEN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38页 |
3.3.5 ZEN降解率的计算方法 | 第38页 |
3.3.6 降解菌株在模拟胃液中的耐受性 | 第38页 |
3.3.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3.4.1 ZEN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39页 |
3.4.2 ZEN在LB培养基与模拟胃液中的降解率 | 第39-40页 |
3.4.3 BC7菌株在模拟胃液中的耐受性 | 第40-41页 |
3.5 结论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对ZEN中毒雌性小鼠的影响 | 第42-52页 |
4.1 前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2.1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4.2.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第42页 |
4.2.3 试剂盒 | 第42-43页 |
4.2.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4.3.1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第43-44页 |
4.3.2 ZEN工作液的配制与降解菌株的培养 | 第44页 |
4.3.3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4.3.4 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3.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4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4.4.1 BC7与ZEN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2 BC7与ZEN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46-48页 |
4.4.2.1 BC7与ZEN对雌激素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2.2 BC7与ZEN对肝脏中酶活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3 BC7与ZEN对子宫、卵巢和肝脏组织的影响 | 第48-51页 |
4.4.3.1 BC7与ZEN对子宫和卵巢组织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3.2 BC7与ZEN对肝脏组织的影响 | 第50-51页 |
4.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52-60页 |
5.1 前言 | 第52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5.2.1 化学试剂及培养基 | 第52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52-5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5.3.1 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 | 第53页 |
5.3.2 ZEN工作液的配制与降解菌株的培养 | 第53页 |
5.3.3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5.3.4 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4-57页 |
5.4.1 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分析 | 第54页 |
5.4.2 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分析 | 第54-55页 |
5.4.3 肠道菌群在门分类水平的组成分析 | 第55-56页 |
5.4.4 肠道菌群在属分类水平的组成分析 | 第56-57页 |
5.5 结论 | 第57-60页 |
讨论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