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综述 | 第10-13页 |
一、对心理动词的分类 | 第10-11页 |
二、在心理动词的语法方面 | 第11-12页 |
三、与心理动词相关的对比及偏误分析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二、语料来源 | 第13页 |
第四节 本文考察的心理动词的选择说明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汉越心理动词对比分析 | 第14-42页 |
第一节 汉越心理动词的语义对比 | 第14-26页 |
一、汉语和越南语中对“心理动词”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汉越心理动词的语义对比 | 第15-26页 |
第二节 汉越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对比 | 第26-35页 |
一、汉语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 | 第26-27页 |
二、越语心理动词的句法功能 | 第27-28页 |
三、汉越心理动词句法的异同 | 第28-35页 |
第三节 汉越心理动词的语用对比 | 第35-38页 |
一、连句成篇 | 第35-36页 |
二、表达立场、情感和态度 | 第36页 |
三、增强会话的互动性 | 第36-37页 |
四、增强对话的礼貌性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具体汉越心理动词对比 | 第38-40页 |
一、越南语“bi?t”和汉语“知道” | 第38-39页 |
二、越南语“ch?cch?n”和汉语“确认、确定”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越南学生心理动词习得调查与偏误分析 | 第42-55页 |
第一节 本文调查对象与调查设计说明 | 第42-44页 |
一、调查对象 | 第42-43页 |
二、调查设计说明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习得调查统计与偏误类型 | 第44-50页 |
一、调查统计 | 第44-47页 |
二、偏误类型 | 第47-50页 |
第三节 习得的偏误分析 | 第50-53页 |
一、母语的负迁移 | 第50-52页 |
二、学生本身的问题 | 第52-53页 |
三、教材和教学的问题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针对越南学生汉语心理动词的教学建议 | 第55-59页 |
第一节 基于汉越对比的重点、难点教学预测分析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基于偏误调查的教学策略分析 | 第56-59页 |
一、明确教学目标 | 第56页 |
二、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 第56-57页 |
三、行为练习策略 | 第57页 |
四、自我管理策略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9-62页 |
第一节 研究得出的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今后研究设想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