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杏的简介 | 第11页 |
1.2 杏的营养成分 | 第11-12页 |
1.2.1 单糖和多糖 | 第11-12页 |
1.2.2 类胡萝卜素 | 第12页 |
1.2.3 挥发性成分 | 第12页 |
1.2.4 多酚 | 第12页 |
1.3 杏仁油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 第12-14页 |
1.3.1 脂肪酸和固醇类 | 第12-13页 |
1.3.2 杏仁油的作用 | 第13-14页 |
1.4 食用植物油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1 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成分 | 第14-16页 |
1.4.2 HS-SPME/GC-MS技术研究食用油的挥发性成分 | 第16-17页 |
1.5 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6 杏仁油抗氧化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 制取工艺对杏仁油中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19-2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2.1 杏仁油中极性多酚物质的提取及其定量测定 | 第21-22页 |
2.2.2 杏仁油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第22页 |
2.2.3 杏仁油还原能力测定 | 第22-23页 |
2.2.4 杏仁油总酚含量和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的关系 | 第23-25页 |
2.3 结论 | 第25-26页 |
3 不同制取工艺下杏仁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 第26-3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3.1.2 方法 | 第26-2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3.2.1 不同品种的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 | 第27-28页 |
3.2.2 杏仁油不同制取工艺下挥发性成分的百分含量 | 第28-29页 |
3.3 结论 | 第29-31页 |
4 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的杏仁油掺伪检验方法研究 | 第31-4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4.1.1 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4.1.2 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条件 | 第31-32页 |
4.1.3 气相色谱检测程序 | 第32页 |
4.1.4 指纹图谱相似度的计算 | 第32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4.2.1 杏仁油(树上杏干)中掺大豆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2-33页 |
4.2.2 杏仁油(树上杏干)中掺棕榈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3-34页 |
4.2.3 杏仁油(树上杏干)中掺30h煎炸茶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4-35页 |
4.2.4 杏仁油(树上杏干)中掺40h煎炸茶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5-36页 |
4.2.5 杏仁油(甜杏干)中掺大豆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6-37页 |
4.2.6 杏仁油(甜杏干)中掺棕榈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7-38页 |
4.2.7 杏仁油(甜杏干)中掺30h煎炸茶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8-39页 |
4.2.8 杏仁油(甜杏干)中掺40h煎炸茶油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39-40页 |
4.3 结论 | 第40-41页 |
5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41-4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1-43页 |
5.1.1 制取工艺对杏仁油中总酚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41页 |
5.1.2 杏仁油不同制取工艺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 第41-42页 |
5.1.3 基于指纹图谱相似度的杏仁油掺伪检验方法研究 | 第42-43页 |
5.2 展望及创新点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附录A 第三章GC-MS图谱 | 第53-57页 |
附录B 第四章指纹图谱 | 第57-6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