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一) 研究历史背景 | 第9-10页 |
(二) 兼类词及其动形兼类词的本体研究 | 第10-14页 |
(三)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兼类词及其动形兼类词研究 | 第14-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兼类词及其动形兼类词的界定与分类 | 第18-23页 |
一、兼类词及其动形兼类词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 兼类词的界定 | 第18-19页 |
(二) 动形兼类词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兼类词及其动形兼类词的分类与特点 | 第20-23页 |
(一) 兼类词及其动形兼类词的分类 | 第20-22页 |
(二) 兼类词及其动形兼类词的特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动形兼类词统计与标注分析 | 第23-34页 |
一、动形兼类词的统计分析 | 第23-27页 |
(一) 《词汇大纲》中动形兼类词的统计分析 | 第23-26页 |
(二) 《汉语教程》中动形兼类词的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二、动形兼类词的标注分析 | 第27-34页 |
(一) 《词汇大纲》中动形兼类词的标注分析 | 第27-30页 |
(二) 《汉语教程》中动形兼类词的标注分析 | 第30-34页 |
第三章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动形兼类词偏误分析 | 第34-46页 |
一、动形兼类词偏误率分析 | 第34-35页 |
二、动形兼类词的偏误类型 | 第35-42页 |
(一) 遗漏 | 第35-37页 |
(二) 误加 | 第37-39页 |
(三) 误代 | 第39-41页 |
(四) 错序 | 第41-42页 |
三、动形兼类词的偏误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一) 由学习者自身引起的偏误 | 第42-45页 |
(二) 由教师引起的偏误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动形兼类词教学建议 | 第46-55页 |
一、动形兼类词的教材处理建议 | 第46-50页 |
(一) 教材目前的处理状况 | 第46-50页 |
(二) 对教材的处理建议 | 第50页 |
二、动形兼类词的课堂教学建议 | 第50-55页 |
(一) 课堂教学建议 | 第50-52页 |
(二) 以“小心”一词为例的教学设计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