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前言 | 第7-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9页 |
(一) 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呼唤心理资本 | 第7-8页 |
(二)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从消极走向积极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一) 心理资本的维度 | 第10-13页 |
(二)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13-14页 |
(三) 心理资本和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 初中生心理资本和其他变量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五)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16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的理性思考 | 第18-25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一) 心理资本 | 第18-20页 |
(二) 初中生心理资本 | 第20-21页 |
二、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 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二)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第22-23页 |
三、心理资本对初中生发展的价值 | 第23-25页 |
(一) 调节学习压力,保持乐观情绪 | 第23页 |
(二) 适应学校情境,提高学业成就 | 第23页 |
(三) 增强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初中生心理资本的现状研究——以扬州市某两所初中为例 | 第25-3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5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四、数据处理 | 第26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26-35页 |
(一) 初中生心理资本现状的总体分析(n=498) | 第26页 |
(二) 初中生心理资本在人口学和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26-35页 |
第三章 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35-42页 |
一、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7页 |
(一) “阴盛阳衰”现象突出 | 第35页 |
(二) 年级越高,心理资本越低 | 第35页 |
(三) 城市学生的心理资本优于农村学生 | 第35-36页 |
(四)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资本较低 | 第36页 |
(五) 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心理资本较低 | 第36-37页 |
(六) 同伴关系较差的学生心理资本较低 | 第37页 |
(七) 学校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帮助 | 第37页 |
二、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2页 |
(一) 当前学校的教学模式、内容和评价体系下女生占优势 | 第37-38页 |
(二) 中考制度给初中生带来的学业压力逐年递增 | 第38页 |
(三) 城乡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均衡 | 第38-39页 |
(四) 不完整家庭结构对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不利 | 第39页 |
(五) 学校的评价方式单一 | 第39-40页 |
(六) “重要他人”的影响凸显 | 第40-41页 |
(七)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 第41-42页 |
第四章 促进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的策略 | 第42-49页 |
一、初中生增强促进自身心理资本发展的意识 | 第42-44页 |
(一) 提升自我效能感 | 第42页 |
(二) 提升希望感 | 第42-43页 |
(三) 乐观训练 | 第43-44页 |
(四) 提升韧性 | 第44页 |
二、学校为促进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拓宽渠道 | 第44-46页 |
(一) 打造“绿色课堂” | 第44页 |
(二) 创新班级管理 | 第44-46页 |
(三) 加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 第46页 |
三、家庭为促进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打好底色 | 第46-48页 |
(一) 给孩子最需要的爱 | 第46-47页 |
(二) 营造平等、尊重、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47页 |
(三) 让孩子多吃点“苦” | 第47-48页 |
四、政府为促进初中生心理资本发展创设条件 | 第48-49页 |
(一) 改进教育的评价标准 | 第48页 |
(二)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