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杏资源及杏汁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杏资源 | 第10-11页 |
·杏汁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微波灭菌技术 | 第11-14页 |
·微波灭菌技术的概况 | 第11-12页 |
·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 | 第12-13页 |
·微波灭菌技术的影响因素 | 第13页 |
·微波灭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冷冻技术 | 第14-15页 |
·食品冷冻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冷冻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5页 |
·冷冻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15页 |
·微生物鉴定方法 | 第15-18页 |
·细菌 16SrDNA 基因序列分析技术 | 第15-17页 |
·酵母菌 ITS 序列分析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冷冻辅助微波工艺对杏汁中细菌致死效果的影响 | 第20-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实验设计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2-25页 |
·响应面法优化冷冻辅助微波杀菌条件的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 第26-28页 |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 第28-30页 |
·验证性试验 | 第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冷冻辅助微波工艺对杏汁中霉菌和酵母菌致死效果的影响 | 第32-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响应面法优化冷冻辅助微波杀菌条件的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 第38-40页 |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 第40-42页 |
·验证性试验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冷冻辅助微波处理杏汁中残存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44-6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50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44页 |
·残存细菌和酵母菌的筛选和纯化 | 第44-45页 |
·残存细菌的鉴定 | 第45-48页 |
·残存酵母菌的鉴定 | 第48-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62页 |
·残存细菌的鉴定结果 | 第50-60页 |
·残存酵母菌的鉴定结果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冷冻辅助微波杀菌及巴氏杀菌工艺对杏汁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 第64-8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4-65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64页 |
·主要仪器 | 第64-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71页 |
·杏汁的制备 | 第65页 |
·杏汁不同杀菌方式处理 | 第65页 |
·杏汁中各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65-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77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色泽的影响 | 第71-72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72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中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中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 | 第73-74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第74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可滴定酸的影响 | 第74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影响 | 第74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 PPO 酶的影响 | 第74-75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 POD 酶的影响 | 第75-76页 |
·不同杀菌处理对杏汁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 第76页 |
·不同杀菌方式对杏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影响 | 第76-77页 |
·讨论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8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本课题创新点 | 第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