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茶油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茶油的功用 | 第13-14页 |
·茶油的提取 | 第14-15页 |
·茶油的精炼 | 第15-16页 |
·油脂香气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国外油脂香气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油脂香气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油脂香气物质的生成途径 | 第17-20页 |
·内部生物酶解 | 第18页 |
·外因导致的物质变化 | 第18-20页 |
·影响油脂香气的主要因素 | 第20-21页 |
·不同产区的差异 | 第20-21页 |
·品种间的差异 | 第21页 |
·采收成熟度的差异 | 第21页 |
·油脂香气成分的提取方法的研究 | 第21-24页 |
·蒸馏提取法 | 第21-22页 |
·顶空分析法 | 第22-23页 |
·固相微萃取技术 | 第23-24页 |
·油脂香气成分的分析 | 第24-27页 |
·油脂香气的感官分析 | 第24-25页 |
·油脂香气的仪器分析 | 第25页 |
·油脂香气的人机互动分析 | 第25-27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2 油脂挥发物质分析中不同SPME萃取头萃取效果的比较研究 | 第28-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不同萃取头所萃取物质总峰面积的比较 | 第30-31页 |
·不同萃取头所吸附物质的气相色谱图的比较 | 第31-32页 |
·不同萃取头吸附到的标准物峰面积的比较 | 第32-34页 |
·总结 | 第34-35页 |
3 油脂挥发物质分析中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35-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吸附温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样品用量的选择 | 第37-38页 |
·搅拌速度的选择 | 第38-39页 |
·吸附时间的选择 | 第39-41页 |
·解析温度及时间的选择 | 第41-42页 |
·主要挥发物的标准曲线和检测限 | 第42-43页 |
·回收率 | 第43-45页 |
·方法精密度 | 第45-46页 |
·总结 | 第46-47页 |
4 茶油香气感官评价与仪器分析 | 第47-68页 |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茶油气味感官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评价员的选择标准 | 第48页 |
·评价前的准备 | 第48页 |
·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茶油气味挥发物质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操作方法 | 第49-50页 |
·气相色谱操作条件 | 第50页 |
·质谱操作条件 | 第50页 |
·定性定量方法 | 第50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67页 |
·茶油气味评分检验法结果 | 第50-53页 |
·茶油气味简单描述检验法结果 | 第53-55页 |
·三点实验法结果 | 第55-56页 |
·不同茶油的香气成分定性分析 | 第56-60页 |
·不同产地茶油香气成分GC/MS分析 | 第60-63页 |
·不同提取方法的茶油香气成分GC/MS分析 | 第63-67页 |
·总结 | 第67-68页 |
5 脱色工艺对茶油品质及挥发组分的影响 | 第68-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试验材料 | 第6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8-69页 |
·精炼方法 | 第69页 |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 第69页 |
·挥发物质测定方法 | 第69-7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0-82页 |
·脱色条件对茶油过氧化值及酸价的影响 | 第70-72页 |
·脱色条件对茶油K_(232)值、K_(270)值的影响 | 第72-73页 |
·活性白土用量的变化对茶油挥发物的影响 | 第73-78页 |
·脱色时间的变化对茶油挥发物质的影响 | 第78-82页 |
·总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萃取分析条件的选择 | 第83-84页 |
·茶油香气感官分析及仪器分析 | 第84-85页 |
·精炼对茶油香气的影响 | 第85页 |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7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