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大米淀粉的特点及生理功能 | 第15页 |
·大米淀粉的来源 | 第15-16页 |
·大米淀粉的颗粒组成与分离方法 | 第16-19页 |
·大米淀粉的颗粒组成 | 第16-17页 |
·大米淀粉的分离方法 | 第17-19页 |
·大米淀粉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性 | 第19-21页 |
·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 | 第21-24页 |
·大米淀粉的变性 | 第24-25页 |
·交联淀粉 | 第24-25页 |
·干热变性淀粉 | 第25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5-26页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第二章 分离方法对大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5-52页 |
·前言 | 第3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大米粉的制备 | 第36页 |
·大米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大米淀粉的碱法制备工艺 | 第36页 |
·大米淀粉的表面活性剂法制备工艺 | 第36-37页 |
·大米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 | 第37页 |
·大米淀粉化学成分分析 | 第37页 |
·大米淀粉颗粒破损率的测定 | 第37页 |
·快速粘度测定仪测定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 | 第37页 |
·流变仪测定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 | 第37-38页 |
·糊化以后大米淀粉糊的粘弹性测定 | 第38页 |
·糊化以后大米淀粉糊的剪切稀化程度测定 | 第38页 |
·大米淀粉的热特性分析 | 第38页 |
·大米淀粉的颗粒形态 | 第38页 |
·大米淀粉粒径的测定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9页 |
·天然大米及分离所得淀粉的主要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RVA和流变仪测定的大米淀粉糊化曲线的比较 | 第39-41页 |
·分离方法对大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分离方法对大米淀粉糊流变学性质的影响 | 第43-46页 |
·大米淀粉的热特性分析 | 第46页 |
·大米淀粉的扫描电镜图 | 第46-48页 |
·大米淀粉的粒径分布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第三章 酶法制备大米淀粉工艺的研究 | 第52-67页 |
·前言 | 第52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2页 |
·实验设备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 第53页 |
·大米粉的制备 | 第53页 |
·蛋白酶的筛选 | 第53页 |
·蛋白酶水解大米蛋白水解度的测定 | 第53页 |
·酶法制备大米淀粉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53-54页 |
·大米淀粉的进一步纯化 | 第54页 |
·Alcalase和Protease N共同水解分离大米淀粉和蛋白质 | 第54-55页 |
·大米淀粉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大米淀粉颗粒破损率的测定 | 第55页 |
·大米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第55页 |
·大米淀粉的热特性分析 | 第55页 |
·大米淀粉的颗粒形态 | 第5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蛋白酶的筛选 | 第55-56页 |
·单独使用蛋白酶自然水解制备大米淀粉 | 第56-59页 |
·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复合水解制备大米淀粉 | 第59页 |
·超声处理对大米淀粉的影响 | 第59-60页 |
·Alcalase和Protease N复合水解制备大米淀粉的效果 | 第60-61页 |
·酶法制备的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 | 第61-63页 |
·酶法制备的大米淀粉的热特性分析 | 第63页 |
·酶法制备的大米淀粉的扫描电镜图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蛋白酶作用对大米淀粉性质影响的原理初探 | 第67-84页 |
·前言 | 第6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7-68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67页 |
·实验设备 | 第67-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大米淀粉的制备 | 第68页 |
·大米淀粉中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大米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第68页 |
·大米淀粉凝胶的粘弹性测定 | 第68页 |
·大米淀粉凝胶的剪切稀化程度测定 | 第68页 |
·蛋白酶中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68-69页 |
·大米淀粉的颗粒形态 | 第69页 |
·大米淀粉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69页 |
·大米淀粉的分子量测定 | 第69-7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两种不同蛋白酶制备的大米淀粉的蛋白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 | 第70页 |
·两种不同蛋白酶制备的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曲线 | 第70-72页 |
·两种不同蛋白酶制备的大米淀粉的流变学性质 | 第72-74页 |
·两种蛋白酶中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 第74-75页 |
·两种不同蛋白酶制备的大米淀粉的形态结构与性质比较 | 第75-76页 |
·HPSEC-MALLS-RI串联系统测定分子量分布 | 第76-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大米淀粉糊化特性与分子组成及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84-104页 |
·前言 | 第8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84-85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84页 |
·实验设备 | 第84-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7页 |
·大米淀粉的制备 | 第85页 |
·大米淀粉化学成分分析 | 第85页 |
·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 第85页 |
·大米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第85页 |
·糊化过程中大米淀粉粒径的测定 | 第85-86页 |
·糊化过程中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86页 |
·直链淀粉粘度的测定 | 第86页 |
·用偏光显微镜观察Cocodrie淀粉在糊化各个阶段的颗粒形态 | 第86页 |
·X-射线衍射测定淀粉长程晶体结构 | 第86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淀粉短程晶体结构 | 第86-87页 |
·溶出的直链淀粉分子量的测定 | 第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0页 |
·分离所得大米淀粉的主要成分分析 | 第87-88页 |
·不同品种大米淀粉的糊化特性 | 第88页 |
·糊化过程中淀粉糊及溶出的直链淀粉的粘度 | 第88页 |
·糊化过程中淀粉颗粒粒径的变化 | 第88-92页 |
·糊化过程中淀粉糊的粘度与淀粉颗粒粒径之间的关系 | 第92-93页 |
·直链淀粉含量在糊化过程中的变化 | 第93-95页 |
·X-射线衍射测定淀粉长程晶体结构 | 第95-96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淀粉短程晶体结构 | 第96-100页 |
·不同温度下溶出的直链淀粉的分子量分布 | 第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淀粉类可食用膜的研究及干热反应机理初探 | 第104-120页 |
·前言 | 第104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04-105页 |
·实验材料 | 第104页 |
·实验设备 | 第104-105页 |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大米淀粉的制备 | 第105页 |
·大米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105页 |
·干热变性淀粉的制备 | 第105页 |
·淀粉膜的制备 | 第105页 |
·淀粉膜透氧率的测定 | 第105-106页 |
·淀粉膜透水率的测定 | 第106页 |
·淀粉膜溶解性的测定 | 第106页 |
·淀粉膜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测定 | 第106-107页 |
·动态机械热分析仪(DMA)测定淀粉膜的粘弹性 | 第107页 |
·天然淀粉与改性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 第107页 |
·天然淀粉与改性淀粉颗粒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10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7页 |
·淀粉可食用膜的各项性能 | 第107-110页 |
·干热变性淀粉可食用膜的各项性能 | 第110-112页 |
·大米淀粉与CMC干热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112-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主要结论 | 第120-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