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30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3.1 董秋斯生平及翻译成就简介 | 第16-21页 |
1.3.2 董秋斯译学思想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董秋斯对中国传统译学思想的反思 | 第30-87页 |
2.1 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标准:董秋斯的翻译标准思想 | 第30-40页 |
2.1.1 中国传统翻译标准思想回顾 | 第31-34页 |
2.1.2 董秋斯对传统翻译标准思想的反思 | 第34-40页 |
2.2 直译为主:董秋斯的文学翻译方法思想 | 第40-50页 |
2.2.1 中国传统译学阶段关于文学翻译方法的思辨 | 第41-45页 |
2.2.2 董秋斯对文学翻译方法思想的反思 | 第45-50页 |
2.3 文学翻译是“再创作”:董秋斯关于翻译与创作关系的思想 | 第50-59页 |
2.3.1 中国传统译学思想的翻译创作观 | 第51-53页 |
2.3.2 董秋斯对翻译与创作关系的反思 | 第53-59页 |
2.4 译者修养是标尺:董秋斯关于判断间接与直接翻译质量优劣的思想 | 第59-68页 |
2.4.1 中国传统译学阶段关于间接与直接翻译的讨论 | 第59-61页 |
2.4.2 董秋斯对间接与直接翻译问题的反思 | 第61-68页 |
2.5 “为人生”而译:董秋斯的翻译选材思想 | 第68-78页 |
2.5.1 “为人生”和“为艺术:中国20世纪上半叶翻译选材观 | 第69-73页 |
2.5.2 董秋斯对翻译选材思想的反思 | 第73-78页 |
2.6 翻译是一种科学:董秋斯关于翻译本质的思想 | 第78-84页 |
2.6.1 中国传统译学阶段的翻译本质观 | 第78-81页 |
2.6.2 董秋斯对翻译本质问题的反思 | 第81-8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三章 建构翻译学:董秋斯对中国传统译学思想的创新 | 第87-124页 |
3.1 董秋斯的“翻译学”构想 | 第88-106页 |
3.1.1 翻译批评 | 第88-97页 |
3.1.1.1 开展翻译批评的必要性 | 第89-90页 |
3.1.1.2 怎样开展翻译批评 | 第90-92页 |
3.1.1.3 翻译批评的标准与重点 | 第92-94页 |
3.1.1.4 建设性:董秋斯翻译批评思想的精髓 | 第94-97页 |
3.1.2 翻译理论 | 第97-103页 |
3.1.2.1 建设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 第98-99页 |
3.1.2.2 如何建设翻译理论 | 第99-101页 |
3.1.2.3 董秋斯翻译理论建设思想评价 | 第101-103页 |
3.1.3 翻译史 | 第103-106页 |
3.2 董秋斯“翻译学”思想的成立理据 | 第106-109页 |
3.3 董秋斯:翻译学建构的先驱 | 第109-114页 |
3.4 董秋斯与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构想比较 | 第114-122页 |
3.4.1 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构想 | 第114-117页 |
3.4.2 董秋斯与霍尔姆斯的翻译学构想比较研究 | 第117-121页 |
3.4.3 董秋斯翻译学构想的启示 | 第121-12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四章 董秋斯译学思想的影响、当代意义及不足 | 第124-142页 |
4.1 董秋斯译学思想产生的影响 | 第124-130页 |
4.2 董秋斯译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130-139页 |
4.2.1 中国的翻译学应有本土特色 | 第130-134页 |
4.2.2 翻译需要理论,理论离不开实践 | 第134-138页 |
4.2.3 翻译批评要重在建设性 | 第138-139页 |
4.3 董秋斯译学思想的不足 | 第139-1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42-146页 |
5.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及创新之处 | 第142-144页 |
5.2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7页 |
附录: 董秋斯大事年表 | 第157-162页 |
后记 | 第162-16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