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前言 | 第12-22页 |
0.1 我国水产品安全现状 | 第12页 |
0.2 副溶血弧菌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0.3 群体感应系统研究概述 | 第13-18页 |
0.3.1 革兰氏阴性菌 LuxI/luxR 型群体感应系统 | 第13-15页 |
0.3.2 革兰氏阳性菌由寡肽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 | 第15-16页 |
0.3.3 细菌种间的 LuxS/AI-2 型群体感应 | 第16-17页 |
0.3.4 弧菌特有的 CAI-1 型群体感应 | 第17-18页 |
0.4 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应用 | 第18-20页 |
0.4.1 群体感应拮抗剂的应用 | 第19页 |
0.4.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降解 | 第19-20页 |
0.4.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合成的抑制 | 第20页 |
0.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1 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2-34页 |
引言 | 第22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1.1.1 菌株与培养基 | 第22-24页 |
1.1.1.1 菌株 | 第22-23页 |
1.1.1.2 培养基 | 第23-24页 |
1.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1.1.2.1 试剂 | 第24页 |
1.1.2.2 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1.1.3 副溶血弧菌 AHLs 类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5-26页 |
1.1.3.1 平板划线法检测 AHLs | 第25页 |
1.1.3.2 AHLs 粗提液的制备 | 第25页 |
1.1.3.3 薄层层析法检测 AHLs 类型 | 第25页 |
1.1.3.4 不同生长阶段 AHLs 活性的检测 | 第25-26页 |
1.1.4 无菌上清液的制备 | 第26页 |
1.1.5 副溶血弧菌 AI-2 型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6页 |
1.1.6 副溶血弧菌 CAI-1 类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6-27页 |
1.1.7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1.2.1 副溶血弧菌 AHLs 类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7-29页 |
1.2.2 副溶血弧菌 AI-2 型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29-30页 |
1.2.3 副溶血弧菌 CAI-1 类信号分子的检测 | 第30-31页 |
1.3 讨论 | 第31-34页 |
2 副溶血弧菌 LuxS/AI-2 型群体感应的研究 | 第34-46页 |
引言 | 第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4-41页 |
2.1.1 菌株和培养基 | 第34-35页 |
2.1.1.1 菌株和质粒 | 第34-35页 |
2.1.1.2 培养基 | 第35页 |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2.1.2.1 试剂 | 第35-36页 |
2.1.2.2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2.1.3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2.1.4 副溶血弧菌 luxS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37-39页 |
2.1.4.1 引物的合成 | 第37页 |
2.1.4.2 LuxS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7-38页 |
2.1.4.3 扩增产物的检测与纯化 | 第38页 |
2.1.4.4 pUC/luxS 克隆质粒的构建 | 第38页 |
2.1.4.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8页 |
2.1.4.6 pUC/luxS 克隆质粒的转化与鉴定 | 第38-39页 |
2.1.4.7 LuxS 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9页 |
2.1.5 不同条件下无菌上清液和菌体的制备 | 第39页 |
2.1.6 不同培养条件下副溶血弧菌 Al-2 活性分析 | 第39页 |
2.1.7 不同条件下副溶血弧菌 luxS 基因表达分析 | 第39-41页 |
2.1.7.1 样本总 RNA 的提取 | 第39-40页 |
2.1.7.2 反转录 | 第40页 |
2.1.7.3 引物的合成 | 第40页 |
2.1.7.4 Real-time PCR | 第40-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2.2.1 副溶血弧菌 luxS 基因的扩增与测序 | 第41页 |
2.2.2 Real-time PCR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41-42页 |
2.2.3 不同生长阶段副溶血弧菌 luxS 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42-43页 |
2.2.4 不同环境条件对副溶血弧菌 AI-2 活性和 luxS 表达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 讨论 | 第44-46页 |
3 群体感应抑制剂对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调控的研究 | 第46-56页 |
引言 | 第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3.1.1 菌株和培养基 | 第46-47页 |
3.1.1.1 菌株 | 第46-47页 |
3.1.1.2 培养基 | 第47页 |
3.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第47-48页 |
3.1.2.1 试剂 | 第47-48页 |
3.1.2.2 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3.1.3 溴化呋喃酮抑制群体感应效果的检测 | 第48页 |
3.1.4 溴化呋喃酮对副溶血弧菌 MIC 的测定 | 第48-49页 |
3.1.5 溴化呋喃酮对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的调控 | 第49页 |
3.1.6 溴化呋喃酮对副溶血弧菌生物膜的调控 | 第49页 |
3.1.6.1 结晶紫染色法 | 第49页 |
3.1.6.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法 | 第49页 |
3.1.7 溴化呋喃酮对副溶血弧菌胞外酶的调控 | 第49-5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3.2.1 溴化呋喃酮抑制群体感应效果的检测 | 第50-51页 |
3.2.2 溴化呋喃酮对副溶血弧菌 MIC 的测定 | 第51页 |
3.2.3 溴化呋喃酮对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的调控 | 第51页 |
3.2.4 溴化呋喃酮对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相关性状的调控 | 第51-53页 |
3.3 讨论 | 第53-56页 |
4 全文总结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