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各种酒及其制造论文--白酒论文

固态酿造白酒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研究及鉴真技术体系建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30页
    1.1 白酒第14-19页
        1.1.1 定义及生产特点第14-15页
        1.1.2 白酒行业面临的问题第15-16页
        1.1.3 固态酿造白酒鉴别技术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第19-27页
        1.2.1 稳定同位素鉴伪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9-22页
        1.2.2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食品鉴伪中的应用研究第22-27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第27-29页
        1.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8-29页
    1.4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白酒领域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第30-62页
    2.1 原料水的氧同位素测定方法第31-39页
        2.1.1 材料与方法第32-33页
        2.1.2 结果与分析第33-39页
    2.2 原料中糖的碳同位素测定方法第39-42页
        2.2.1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2.2.2 结果与分析第40-42页
    2.3 白酒中乙醇碳氧氢同位素分析方法第42-52页
        2.3.1 材料与方法第43-44页
        2.3.2 结果与分析第44-52页
    2.4 白酒的水中氧同位素测定第52-58页
        2.4.1 材料与方法第53-54页
        2.4.2 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2.5 白酒中高级醇D碳同位素测定第58-60页
        2.5.1 材料与方法第58-59页
        2.5.2 结果与分析第59-60页
    2.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三章 固态酿造白酒稳定同位素分布影响因素研究第62-92页
    3.1 白酒的水中氧同位素分布影响因素第62-65页
        3.1.1 材料与设备第62页
        3.1.2 试样处理方法第62-63页
        3.1.3 水中 δ~(18O)测定第63页
        3.1.4 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3.2 白酒乙醇氧同位素分布影响因素第65-71页
        3.2.1 材料与设备第65页
        3.2.2 试样处理方法第65-66页
        3.2.3 水和乙醇 δ~(18O)测定第66页
        3.2.4 结果与分析第66-71页
    3.3 白酒乙醇氢同位素分布影响因素第71-74页
        3.3.1 材料与设备第71页
        3.3.2 试样处理方法第71页
        3.3.3 乙醇 δ~D测定第71页
        3.3.4 结果与分析第71-74页
    3.4 白酒乙醇碳同位素分布影响因素第74-84页
        3.4.1 材料与设备第74页
        3.4.2 试样处理方法第74页
        3.4.3 乙醇 δ~(13)C测定第74页
        3.4.4 结果与分析第74-84页
    3.5 高级醇D中碳同位素与原料的关系第84-89页
        3.5.1 材料与设备第84页
        3.5.2 试样处理方法第84页
        3.5.3 高级醇D中 δ~(13)C测定第84-85页
        3.5.4 结果与分析第85-89页
    3.6 本章小结第89-92页
第四章 固态酿造白酒真伪鉴别模型第92-10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92-93页
        4.1.1 样品收集第92页
        4.1.2 白酒稳定同位素测定第92-9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93-98页
        4.2.1 食用酒精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第93页
        4.2.2 固态酿造白酒稳定同位素特征稳定性第93-94页
        4.2.3 掺入食用酒精对白酒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影响第94-97页
        4.2.4 模型验证第97-98页
    4.3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诱导和盐诱导的软豆腐型大豆蛋白凝胶的凝胶性质、流变性能、微结构及感官特征
下一篇: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